丁玉霞
【摘 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課程也倡導在課程實施中引導學生質疑、猜想、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為更好地理解和實施學生探究性學習,本文擬從《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教學課例,對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實踐;探究性學習
一、“探究式教學”的概念
探究式教學(Inquiry Teaching),又稱發現法、研究法,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梢?,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強。
二、探究式教學的實施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欲望
將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激發他們對問題、現象保持一種敏感和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識。筆者認為教師應挖掘數學特有的魅力,把本節課要學習的新知識創設成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問題之中,讓學生在知識內容和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使學生處于一種求知亢進狀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課時,教師首先直接出示課題,讓學生看課題后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提出了什么是內角?內角在哪里?有幾個內角?內角和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等問題。在學生的理解和交流中,大家找到了內角,明確了內角和的意思,憑著自己的“感覺”解決了兩個問題,同時提出了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這樣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
2.留足探究空間,引導學生獨立探究,掌握探究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苯虒W中,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提供學生更多的獨立探究的條件。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思維的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發現,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的過程這種探究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數學知識,更在于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
本課教學中教師不僅鼓勵學生獨立探究,還給學生提供了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即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難又給學生以思考性的指導,特別是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教師注意了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了學生。例如,在教學中,當學生猜測三角形內角和后,先讓學生自己想辦法來驗證猜測是否正確。有學生想到了量,老師又問:用什么量,怎么量?學生思考交流測量方法后,教師小結學習建議??此坪唵蔚膸拙湓?,卻滲透了科學的研究方法。為學生以后的研究活動起到了指導性的意義。小組合作量完后教師師統計各組測量結果。教師這樣問:你們為什么選擇這些三角形來測量?當學生說明理由后,教師說的:提醒大家以后在研究時選材要考慮周全。這不僅注重對研究結論的總結更加固了對研究方法的指導。當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大家測量結果不一致時,教師讓學生在二次驗證后再來討論為什么剛才的測量結果不一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由于學生已經有了折、撕、拼的體驗,所以很容易想到可能是測量有誤差的原因。
再如,在進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環節,教師出示了兩個相同的三角形,學生一起說內角和各是180度,這時兩個三角形逐漸拼成了一個大三角形,教師問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很多學生脫口而出:360度。有的學生認為兩個三角形組成的大三角形是個銳角三角形,所以它的內角和是180度。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再次深刻的體會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學到了探究發現的方法,提高了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合作探究,分享探究喜悅,培養探究能力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圍繞某個最有價值的問題或疑難問題,展開討論探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使學生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互相修正、知識共享。這節課筆者不僅注重了學生個體獨立探究,更關注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級集體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例如,學生提出猜想后,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交流。探究活動前教師師出示學習建議:①小組同學先商量需要測量什么樣的三角形。②測量時組內同學進行分工,認真測量角的度數,可以兩人合作。③完成后小組同學進行交流。
在學生探究談論的過程中,教師還需注意一下幾點:
①要密切關注討論的進程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引導;
②要發現多種結論,特別注意和自己備課時不一致的結論,變教案為學案;
③要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及時發現優點,特別是善于捕捉后進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
討論要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4.實踐運用,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F實生活是數學知識產生和應用的不竭源泉,通過創設鮮活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各種現實問題,體驗數學的無窮魅力,這是對數學教學的首要的整體目標。因此,引導學生運用探究出的結論與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生活與數學息息相關,體驗數學活動的愉悅性和處理問題的優越性。這一階段既有利培養學生學習數學及在生活中有效地運用數學的積極態度,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練習的設計,不僅要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掌握知識,更要有利于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本堂課在設計練習時重視開放性練習的設計。如:解題策略的開放。直角三角形已知一個銳角,求另一個銳角的度數。老師還可以提出這些問題: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能解決生活中的那些問題?是誰發現這個定律的?其他多邊形有沒內角和,要怎么求?三角形有內角,那它有沒有外角,外角又會有什么規律呢……
5.重構評價體系,激勵探究熱情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傳統教學評價中注重標準化測試。這種評價過分強調學生學習和思維方式的統一性,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成長,也消解了知識對于個人生活的意義。探究教學把知識作為一種過程而非結果,肯定了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建構獨特意義的過程,對這一過程的評價決不是單一的、封閉的,而是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動態過程。促使學生深入地更有效地探究下去。
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及師生互評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使學生逐漸把探究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第一樂趣。比如在上述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評價。“三角形內角和的計算方法,是你們經過自己的主動探索、實驗發現的?;仡櫚l現三角形內角和的過程,梳理研究的步驟。促使學生通過對發現過程的回顧,去感悟探究發現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獲得了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而且學到了如何去探究新知的學習方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探究活動的設計。并且注意在強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同時,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學習在內的其他學習方式。事實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培養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銀泉.小學數學探究學習之我見[J].新課程(下).2011年06期
[2]李葆華,肖慧玲.《科學》課堂教學活動如何體現探究性學習[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