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康
【摘 要】朗讀能力對于一個人的能力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朗讀能力強的人表達能力就必然會很好。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可以充分表現出一個人的魅力,所以,從小學語文教學開始對學生們抓起,督促他們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興趣,培養自己的能力,為將來的學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我就自己在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談談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朗讀;小學語文;興趣
一、朗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朗讀時間仍顯不足。充斥于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通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教師就示意學生停下。馬上轉入下一程序,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
(2)朗讀的目的性不甚突出。甲生讀了乙生讀,男同學讀了女同學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元心地“念著經”。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且的性。
(3)朗讀指導方法單一、生硬。如《我們成功了》中的一句話:“我們成功了!”“我們愛北京!”學生往往讀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號。其實,體驗申奧成功的喜悅心情,讀得緩慢而深沉。字字有聲,聲聲有情,更富感染力。
二、如何提高朗讀質量,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一)重視朗讀,幫助學生理解文章語義
教師在進行朗讀訓練前,應認真備“朗讀”,這是指導學生讀的前提。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對學生進行恰當點撥,指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晰,讀準字音,不讀破句,從而理解文章的基本語義。如在教《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遙遠”一詞,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讀,知道“孩子家住在一個偏遠的山村,離北京很遠很遠,所以,媽媽說是遙遠的北京城”。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推敲課文中字、詞、句、篇的含義、情調和韻味,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情和情緒,從而真切地體會到課文中山村孩子向往北京的強烈思想感情,縮短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產生了感情的共鳴,達到了對課文的理解與體味。
(二)反復誦讀,使誦讀深入學生心中
在教學古詩時,我總是首先讓學生反復誦讀,然后采用領讀、賽讀、唱讀、扮演小詩人讀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接著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感情,之后再次讓學生誦讀,使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生反復誦讀時感情也會更進一層,而反復誦讀又會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作為一種學習、鑒賞的方法,吟誦對學生理解和繼承優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積極預習,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字典是最好的老師,我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準備一本字典。每次上新課之前,我總是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預習,遇到不認識的字,要看準字形,在字典上查找字音,先“讀”為快。要求學生一定要把字音讀準確,朗讀過程中不能添字也不能減字,不顛倒重復字詞,嚴格要求學生反復誦讀,達到文暢氣順的地步,預習的習慣就這樣養成了。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順應了部分小學生好動、多動的生理習慣。
三、發揮教師的示范朗讀作用
低年級學生剛接觸字詞,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拿起書憑眼睛掃視來感知成段成篇的語言文字,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師示范朗讀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示范朗讀即通常說的范讀。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講應該怎樣讀、不應該怎樣讀,學生是很難學好朗讀的。他們的認識還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樣讀才算表達情感了。但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他們親耳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學起來就容易得多,讀起來就有情有意的多。
四、創設情境,擴大朗讀的訓練面
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愿意讀,喜歡讀,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朗讀教學的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從而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在朗讀訓練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自讀感悟創設主動選擇的條件和機會,促成他們個性化發展。要通過引導學生、點悟學生,使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自主參與到朗讀實踐中,完成對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織方式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感知和領悟。
創設氣氛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有一次,我教《黃山奇石》一課,在理解的基礎上。我跟學生說:“黃山景色秀麗,怪石奇趣,經常有外賓慕名前來一睹它的風采,誰能做個出色的導游,為外賓介紹黃山”。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我順勢引導要想做好導游,首先要把課文讀熟。并要讀出感情來――讀出黃山景色的優美、怪石的奇趣,這樣在介紹時,才能眉飛色舞,生動精彩,讓外賓聽了贊嘆不已。幾句話激活了學生的讀書欲望,連平時不愛讀書的學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讀起來。
五、在比賽中激起學生的朗讀欲望,讓他們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感
(1)利用閱讀課進行背誦古詩、背誦優美片段等朗讀比賽活動,并設立相應的獎勵制度,以此激起學生有感情朗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2)要特別重視每天的早讀課時間,除了要求學生都有要放聲朗讀之外,教師也和同學們一起朗讀,既可以起示范作用,又能提高他們朗讀的積極性,何樂而不為呢?教師和學生進行朗讀比賽,可謂有創意。
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只有通過教師們的精心指導,學生們的刻苦練習,才能真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展現它的藝術魅力。當孩子們喜歡上朗讀,學會了朗讀時,課堂上便會不時地奏起一曲曲悅耳動聽的歌。
朗讀的方法靈活多樣,這里僅就個別特色的朗讀談談個人的見解。所謂殊途同歸,只要我們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就能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會學習,真正做到“以讀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