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李麗園
摘要:音樂作為融入電影的添色之筆,正得到越來越多地運用和重視,“電影音樂”甚至已經成為一種具有自身獨立性的音樂形態。本文從電影音樂的特殊性出發,在此基礎上加以電影音樂與電視音樂的比較研究,力求得出一些新的提法。
關鍵詞:電影音樂 特殊性 比較
隨著電影行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加之錄音技術的極大提高,電影音樂的發展程度和整體水準也得到相應飛躍。例如:《A Whole New World》、《My Heart Will Go On》、《Let it Go》等電影音樂作品,都是廣為熟知的經典佳作。本文從比較的視角,對電影音樂加以研究。
一、電影音樂區別于一般音樂的特殊性
電影音樂是音樂藝術的分支,但由于它同時與電影藝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所以通常說來,電影音樂無論是從創作層面還是從聽眾接受層面來說,都與一般的音樂有著或多或少的區別,而恰恰是這些獨立于一般音樂的特殊性,構成了電影音樂特有的魅力。
(一)從創作的角度分析
1.從創作目的方面來講,電影音樂并不是純粹以追求音樂音響的聽覺美感為目的來進行創作的,它必須以某一電影作品為創作對象,以輔助該作品的故事敘事而完成創作。電影音樂是一種功能性音樂,從某種層面上來講,它的服務于電影本身的創作目的也正體現了它對于完善電影的功用。
2.從創作過程看來,一方面,作曲家在創作電影音樂時會受到來自于電影本身的制約,這是由于電影音樂中所有的情感表達都是基于具體電影情節的。由此可以看出,作曲家在創作電影音樂時,其情感表達是“非自我”的,他需要以豐沛而深刻的情感體驗去創作切合電影本身的音樂作品,因而這就造成了一定的創作約束。另一方面,電影音樂的創作通常是從電影編劇階段就已經開始,有很多優秀的電影作品,其編劇在策劃故事情節時就加入了音樂思考,這樣一種前期的、關于音樂的設計,是電影音樂創作區別于一般音樂創作的又一特性。
第三,與一般音樂創作相比,電影音樂的創作特點還體現在創作思維方面。電影音樂的創作,要求作曲家要同時兼顧兩方面的思考,一是來自于音樂本體要素的思考,涉及旋律、曲式、和聲、調式、節奏、速度等;另一則是要在創作時考慮到音樂與影片的關系,這包括音樂與人物、音響、時空、畫面、景別、情節等之間的關系。總之,在進行電影音樂創作時,作曲家的創作思維要形成一個“面”,即不僅要涵蓋音樂形態方面的創作思維,還要平鋪至整部影片,體現綜合性的思考。
(二)從欣賞的角度分析
與電影音樂創作區別于一般音樂創作的道理相同,對于電影音樂的欣賞,同樣有相對獨特之處,而其獨特就在于這種欣賞是與電影欣賞共存的。傳媒音樂領域的著名學者曾田力曾在她的著作《影視劇音樂藝術》一書中提到“三位一體的互動效應”,即影視劇、影視劇音樂及欣賞者之間所建立的緊密聯系的審美主客體關系。而這一提法,恰是說明了對電影音樂的深入欣賞是不能脫離電影本身的,當欣賞者聆聽到某一電影的配樂時,他就會自然而然將聽到的音樂融入于一個特定的時空,而這個時空則關乎于該影片本身。可以這樣說,感知電影音樂的美是建立在感知和了解一部電影的基礎之上的,一部優秀的電影,無論是影片的劇情、畫面、節奏等方面,都會與和它相配合的音樂的有著內在的、深層次的聯系。因此,將電影音樂與電影相結合進行欣賞,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更進一步講,正是因為在觀賞電影時能夠同時聆聽電影音樂,觀眾才可以更加充分融入影片、體味影片、并且根據電影音樂對影片情節展開充分的聯想,從而獲得享受于其中的觀影體驗。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電影音樂的確存在著區別于一般音樂的特殊性。但是,這并不代表它能夠脫離音樂藝術的自身規律而獨自存在。好的電影音樂,應當是既可以實現其對于電影的襯托作用,同時該音樂本身又具有上乘的藝術質量,這才是電影音樂應有的、最理想的狀態。
二、電影音樂與電視音樂之比較
電視音樂具有類似于電影音樂的特點,尤其是為配合故事情節而運用的一類電視音樂,就更體現了與電影音樂十分相似的特點。然而,電視和電影畢竟分屬于兩個領域,電視音樂和電影音樂彼此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差異,根本差異之一,即是電視與電影有大眾藝術與精英藝術之別。
所謂大眾藝術與精英藝術,分別代指電視與電影,電視音樂和電影音樂分別作為電視和電影的要素,也在某種意義上呈現出大眾藝術與精英藝術之別。從投入成本的角度來說,電影的資金投入一般要高于電視欄目的資金投入。以美國好萊塢電影為例,按平均值計算,其每部電影的投入是六千萬。具體說來,投資上億的影片也絕非鳳毛麟角,而像《阿凡達》《創戰紀》等大片,更是斥資3億美元以上。就國內情況看來,雖然資金投入不及好萊塢影片,但近年來國產大片也呈現出高成本的制作趨勢,以吳宇森導演的電影《赤壁》為代表,這部影片投資為七千五百萬美元。雖說上述實例還并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從整體上來講,電影投資高于電視欄目投資是客觀事實。既然資金投入不同,音樂的制作成本也便有所不同。一部好萊塢大片的配樂費用均價是一百萬美元左右,國內影片支付的費用雖很大程度上低于這個標準,但相比較電視音樂的制作費用,還是高出不少的。由于制作成本的原因,電影音樂在制作時就會相對精良一些,這便是其“精英”性的體現。事實上,無怪于電影需要更高成本的制作,畢竟與電影對應的播出載體是電影院,而觀眾走入電影院觀看電影所需要支付的費用是遠遠高于收看電視欄目的所需費用的,也是出于這個原因,電影的大眾化水平不及電視。所以,電視音樂和電影音樂作為電視和電影的分屬,因其成本、制作以及受眾獲得等方面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呈現了大眾藝術與精英藝術之別。
三、結語
通過上述對電影音樂和電視音樂的比較,似乎電影對于音樂的重視程度超過電視,除去資金投入上的原因,這也是理念作用的結果,相較而言,電影會更多地把音樂看作是關乎整體的試聽元素。但無論是電影音樂或電視音樂,都正在越來越受到行業內外的重視,而這種重視,也將成為電影音樂和電視音樂繼續提升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張曉梅.漫談電影音樂[J].電影評介,2008,(23).
[2]吳愛芳.電視劇音樂與一般音樂之創作比較[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01).
[3]曾田力.影視劇音樂藝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