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要:在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不少人沿用幾十年以來習以為常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問答式教學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越來越不適應當今教學改革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改革實踐
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還要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這樣,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以下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粗淺的體會。
一、轉變觀念,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讓傳統權威式的師生關系轉變為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讓以知識為本的教育觀念轉變為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和生活經驗;讓以傳授和灌輸為主要方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實現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需要學生放開手腳大膽地說、大膽地想、大膽地操作。教師不能因怕完不成教學任務而被迫取消這一切,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分析、交流中發現問題,提高能力,使學生的實踐能力有一個能夠得到培養的空間和環境。再者,要舍得在情感上投資,多鼓勵,不要潑冷水,應把學生的興趣、樂趣、志趣放在首位,這樣,師生關系融治,學生暢所欲言,才能使探究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進行。
二、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合作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欲望,使他們樂于探究。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當學生弄清周長的概念后,讓學生小組出示自己準備的圓形學具,讓學生自己動腦求出圓形物體的周長。有的小組準備的是鐵絲圍成的圓,經過討論后認為把鐵絲剪斷拉直就可以測量圓的周長,即“化曲為直”的計算方法;有的小組準備的是硬紙片圓,經討論后認為沿圓的一周貼上透明膠布,再撕開拉直后測量長度;有的小組用繞線的方法;有的小組把圓在尺子上滾動一周來測量等。然后指著黑板上畫的圓,問:“你們能用剛才大家發現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長嗎?”學生頓時陷入沉思,紛紛提出質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求圓的周長呢?”老師肯定地說:“有”。然后引導學生把剛才測出的每個圓的周長和每個圓的直徑比較,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要求學生自己測量并計算,最后告訴學生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的數學家祖沖之就發現了這種關系,以后計算圓的周長時用圓周率和直徑相乘就可以了。
三、留足時間,讓學生充分探究
探究時間給予太短,會使探究流于形式,沒有充分的探究時間,不同意見就不能發表,就不能引起爭論,沒有不同意見的爭論,就不能出現生動活潑的探究局面。如在教學“圓錐體積”時,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給定準備的實驗材料:圓柱、圓錐、沙子。然后提問題,把圓錐裝滿沙子往圓柱里倒,三次正好裝滿,說明了圓錐體的體積正好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1/3,這時老師出示一組圓柱、圓錐,請同學們看教師的操作,教師操作的結果是:用圓錐裝滿沙子往圓柱里裝,裝了四次才裝滿,這時學生都瞪大了眼睛,有的學生說教師裝的不標準,結果指定一名學生當眾演示,還是原來的結果。這正是教師精心設計的,通過生疑來促思,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探究推向了高潮。同學們通過再次探究、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終于發現圓錐體的體積等于圓體體積的1/3,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那就是等底等高。
四、教給學生合作探究的方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探究學習者,必須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其實,“疑——思——悟”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層層遞進的,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實踐證明:問題是探究的開始,學生越是對遇到的問題百思不解,他們的思維就越活躍。只要教師設計好合作討論的內容和思考的問題,提供給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就能使各層次的學生在愉快的合作學習中,知識和能力都得到發展,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教學《比例尺》這節課時,出示這么一個問題:“小明家近來裝修新房,他爸想讓木工師傅,幫助做幾個長方形面的凳子,如果你是木工師傅準備把凳子做多大?“請同學們幫助把小方凳的凳面平面圖畫出來,你會嗎?”只一會兒工夫,有的同學就畫好了,也有些同學坐在那兒發愁,第一個學生神氣地說:“我畫好了,凳面長20厘米,寬15厘米。”第二個學生馬上反駁:“這么小的凳面給誰坐呀?太小了!”第三位同學說如果像你的那么大我早就畫好了,但如果要同實際的一樣大又沒有那么大的紙?這時很多同學都有同感說:“是呀!要同實際一樣大要找大一點的紙。”這時,老師適當點撥,我們現在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紙小凳子大,這該怎么辦?經過一番討論之后,有的學生說將凳面縮小后再畫。就在這時,教師更進一步點撥,可你能否讓別人知道,這些線段表示實際的長度是多長呢?從而引出比例尺的意義。
總之,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單純的積累知識,而是要發展思維。在教學中,老師要放手讓學生說話,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猜想、討論、合作、交流、參與研究、體驗成功,老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