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艷亮
摘要: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它不僅僅要求學生對當堂課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它還包括學生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表達能力的培養,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其它學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協作、發展創新等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探究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通過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學會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終身學習和合工作的手段,為適應將來信息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加強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為開展教學打下基礎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必須以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為基礎。學習興趣的培養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極力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愛好及興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興趣的培養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首先,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在課堂中詳細地為學生講解關于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包括計算機的產生年代、由來、作用,計算機的發展及現代應用等。為了強化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教師還可就國際上先進的計算機應用進行講解,或者將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進行解說,這樣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好奇心。
其次,在信息技術學科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加采用提問教學法,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是對著教材進行講解,或者讓學生將教材中需要背誦的知識標記出,然后由學生自己背誦。這樣的教學方式其實是弱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使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沒有任何期待,學習起來感覺枯燥無味,自然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不夠濃厚,且學習效果差。提問教學法是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具體表現,當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時,實際上是讓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學科的興趣,還能夠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探究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教學中,自主探討的過程體現了集體的智慧,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當堂操作,進一步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在講述計算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時,把一電腦拆開,將主板、CPU、內存條、顯示卡等硬件通過演示展現到投影屏上,讓每位同學都對計算機先有一個感性認識,使其初步了解計算機內部組成,打破了他們對計算機的神秘感。這時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芯片是如何組裝在一起,而構成一臺能工作的計算機?各個芯片之間又是如何協調工作的呢?讓學生思考后,把這些硬件組裝在主板上,把CPU的作用、內存條的功能、磁盤驅動器的用途一一進行講解,再啟動機器,當學生看到顯示器出現熟悉的英文字幕時,會產生動手操作的想法。然后對這些操作進行提問,讓回答較準確的學生上臺進行操作,促進學生快速掌握該知識,培養學生愛觀察、愛思考、勤動手的好習慣。
三、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進行教學
任務驅動教學法與提問法相似,但也有所不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目的更加側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程序是這樣的:首先,教師在教學前對學生布置稍微有難度的教學任務;其次,學生回家先自主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布置的任務與第二天的教學相關,因此,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對知識的預習;再次,課堂教學中,學生就自己自主學習的結果與小組內成員進行交流和討論。這一環節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以適當引導;最后,小組上臺展示任務完成的結果,教師進行點評。任務驅動教學法將學生的學習環節如預習、知識掌握、知識的應用等都考慮在內,這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教學方法,尤其是對信息技術學科而言。
四、以專業為載體,加強與其它學科的融合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相應的信息知識應是與學生學習的各科相關內容的知識,這為信息技術課程怎樣與其它學科互相融合的問題。融合是把不同課程的內容和技能整合在一起,要求用到多種知識和能力。現代的教育引入了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就是以超媒體方式組織教學信息的理念,這為信息技術教學與其它學科的整合提供了理論依據。
把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整合,就是以其它學科知識為載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其它學科的教學中去,使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其它學科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語文教學中采用的“計算機與語文識字教學整合”,就是利用多媒體識字教學軟件,要求學生掌握生字的筆畫、筆順、部首、間架結構、正確讀音和漢字編碼等,一邊隨著教學軟件進行聽、說、讀、寫方面的訓練,通過人機交互自我學習。
五、注重思想教育,滲透信息道德的培養
在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之際,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帶來的方便與快捷,卻忽視了信息技術中某些不利因素給青少年成長帶來的不良影響。例如:在互聯網上除了大量豐富的學科知識外,也有許多不健康的東西,有時還有計算機犯罪等,這些東西正是信息技術教育中容易忽略的問題。所以,在學習“網絡”時,就向學生滲透必要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信息意識,獲得信息倫理道德。其次,除了本課程教學以外,還要以教師的模范行動來影響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正確的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從而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道德。在這信息化社會中,實現教育信息化,不僅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這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之,在現今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要力避傳統教育的缺陷,從教師為主導轉變為學生自我主張,從教師作為知識的說教者、灌輸者轉變為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管理者和組織者,使信息技術課成為親切易學的實用課程。作為一名中學信息技術教師,擔負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更要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為信息技術的普及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