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清
摘要:語文學習是一個全面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朗讀,加強對朗讀方法的指導。朗讀不僅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還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情感陶冶,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析讀;品讀;分角色朗讀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古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充分地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朗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鮮活的口頭語言。在此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創設情境,運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教學。
一、運用多媒體來創設氛圍
運用多種媒體進行教學,創造朗讀的氛圍和情境,可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如對—些課文可試用配樂朗讀。配樂朗讀就是利用電教媒體播放與課文意境相吻合的音樂,在樂聲中聲情并茂地朗讀的一種教學萬法。例如《飛奪瀘定橋》一課,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紅軍戰士奮不顧身的英雄形象,選擇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中第八樂段《九里山大戰》為課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險”部分)配樂。這段音樂是這首傳統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古戰場刀光劍影、呼號震天、鐵騎縱橫、萬軍撕殺的激戰場面。用在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紅軍戰士的強大攻勢和英雄氣概,再配以教師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受到強烈的形象感染。這樣就創設了閱讀教學的情境和氛圍。
二、教師范讀,感染學生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優美的寫景課文,文中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兩組排比句,突出了水的靜、清、綠;山的奇、秀、險。教學時我重點針對這兩組排比句進行分析,帶感情的范讀。同時交給學生評價的任務,讓學生在教師的范讀中找出課文中表達的情感。學生在反復的聽讀、朗讀中,腦海中會勾勒出一幅優美的畫卷,使學生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獨具特色和作者描寫的傳神。此外,我還個別指導學生,教會學生“捕魚之法”“成金之術”,再讓學生發揮情感來體會課文。
三、把握文章的形象點,指導學生析讀和品讀
小語教材中的課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韻律性等特點,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時,如能善于向“性”而讀,會取得以點帶面、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課文的語言大多是準確、鮮明、生動的,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抓住—些關鍵性語句,把握個別用詞特別形象的地方進行訓練,讓學生既知曉文章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又能在朗讀中傳情達意。佳作中的許多語言具有動人的旋律,這種旋律由聲調的高低強弱、音頓的整齊勻稱和語句的輕重緩急等因素構成。它給人們以抑揚多變、和諧悅耳的音韻之美,這種感受必須通過吟誦品味才能接受,學生一旦抓住了這些韻律點,可以由此及彼地讀好全文。例如:“還有一些泉聲忽高忽低,忽緩忽急,忽清忽濁,忽揚忽抑,是泉水正在繞過樹根,拍打卵石,穿越草叢,流連花間……”這一段話音頓基本一致,排列整齊有序,讀起來朗朗上口,整齊勻稱的排列中又有參差,形成了抑揚、悅耳的節奏美。指導時,讓學生細細品味,慢慢吟誦,根據語句的內在韻律,抑揚頓挫地讀出這一部分。并以此為要旨,進而朗讀《鼎湖山聽泉》的第4節,可謂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四、重點段落,著重朗讀
課文中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第一場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絢麗多姿。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著重指導學生讀出其中的韻味,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到雪后的自然美,讀出作者當時對雪后美景的喜愛之情。教師通過對重點語句和段落的朗讀指導,既可促使學生對課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進他們對重點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意思的理解。從而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為真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改變形式,把書讀活
書是死的,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活化書中的語句,體會其中的意境,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以多種形式來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把書讀活。配樂朗讀、教師范讀、集體朗讀、分組朗讀等部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形式,我認為還可以讓學生扮演課文中人物,通過人物的對話,加以教師適當的講解和引導,來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如教學《將相和》一文時,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廉頗、藺相如和門客;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讀好每一句,讓學生來體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語言的內涵。通過這樣的對話朗讀訓練,把學生的思維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從而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依據教材,運用多種媒體,抓住重點有感情地范讀,有目的地指導朗讀,不但能使學生從正確的朗讀(含聲調、節奏等方面)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認為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萬法,加強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