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紅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多元文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上國與國之間在文化軟實力上的競爭日趨激烈,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正面臨沖擊,如何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己成為新時期國家層面和更多有識之士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語文教育
傳統文化的滲透,對具體古詩文的品悟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學中,要將知識傳授,培養語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融合進行。
在對話語的把握中,理解和領會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思想風貌和精神內涵,獲得情感認同,發揮文化“教化”的作用,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目標之一。而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對話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指導”,則是語文教師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對此,我們可采取以下途徑。
一、情境教學,感受文化
情境教學法是充分利用形象,創設經典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根據不同文章特點,聯系生活體驗,利用圖片,視聽渲染等手段,拉近與文本的距離,為理解文章思想,體會作者表現的情志做好鋪墊。
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薄芭娜肭椤笔情喿x文本的基本規律。抒情性是詩詞的第一特性,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古詩特別講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講究情景交融的語境。教師在引領學生進入詩文意境之前,宜先從文本的意象入手,展開聯想和想象。所謂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思和所描寫的客觀景物深融契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和氛圍,意境是古詩詞的靈魂所在。
理解古詩文內容,找準傳統文化教育的契入點:首先幫助學生理通文意。其次,語文學習需要形象感知,抓住意象能喚起人們的某種感受。漢語中的許多字詞帶有傳統文化基因,有的帶有象征意義,如“長江”“黃河”“月”“竹”等;有的自然會觸發某種聯想,如“柳”與“留”、“青”與“情”等,如《三峽》結尾引用“漁者”歌謠的象征義。最后,引導學生通過如圖片,音視頻等形象直觀的輔助手段,體味作者的情感,如教學文天祥《過零丁洋》,完成詩意理解后,找出并感受如“干戈”“柳絮”“浮萍”“丹心”“汗青”的“色”“形”在傳統文化中的特殊意義,把語境和明象結合起來。依靠聯想和想象“畫面”“圖景”,進入時光隧道,鏈接意象感受,探入詩文情境,與古人開啟思想共鳴,感染古人情懷,在學習中找到文化的認同感。
二、語言賞析,體味文化
漢字是表意文字,從造字法入手讓學生感受其特點:象形,通過描摹事物形成(如日、月等);指事,用象征性符號或在圖形上加指示性符號表示意義(如刃、下等);會意,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結合表示一個新的意義(如酒、鳴等);形聲,由形旁和聲旁構成(如櫻、響等)。如《論語(十二章)》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習”不只是“溫習、復習”。根據朱熹注,“習”本義為“鳥數飛也”。我們今天說“微風習習”即用了“習”的引申義。如《岳陽樓記》中“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中的“集”是上下結構,上面部分“隹”念zhui,下面“木”也表示樹,根據東漢許慎《說文》可知,“隹”字指“短尾的鳥”,因此,“集”就是鳥停在樹上,其本義是“棲息”,今天用的大多是其延伸義。再如,該文中的“暮”字,最早只有“莫”,并沒有“暮”,“莫”的意思是“太陽掉在草里面”,后因為“莫”常借用為副詞,解釋為“不要”之意,于是祖先專門造了 “暮”字來表示日暮,傍晚。
指導學生對關鍵字詞進行思考質疑時,教師可采用以下方法:1.于無疑處生疑。如《答謝中書書》中為什么專門提到“康樂公謝靈運”!作者舉他有什么深意!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處于中年時期的蘇軾,為什么自稱“老夫”有什么深層原因。2.于矛盾處生疑。如《飲酒(其五)》中有“結廬在人境,而無聲馬喧”,思考陶淵明“為何處人境卻無車馬喧的煩惱”!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挖掘語言背后的豐富內涵,得知“心遠地自偏”的真正含義指內心能擺脫世俗煩惱,所居之處由此變得僻靜,即作者心里的那份本真。至此,對詩眼“心遠”和田園詩常用意象“飛鳥”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三、寫作教學,延伸文化
隨文隨堂,是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主要形式。學生要將古詩文中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景物的形、音、色通過改寫具體寫出,對其“添枝加葉”,就需要經過自身的理解、想象。教師提出古詩文改寫的指導策略,一是增加環境描寫,渲染氣氛;二是運用人物描寫,塑造人物形象;三是還原隱含情節,表達人物思想。古代的“書”“箋”“札”等,其簡短者都與我們現今的“短信”或“片段”有相似之處。在課堂上可隨文結合小片段、小場景、小視角插入一些擴寫、續寫、改寫等微寫作,如學完《岳陽樓記》:假設你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陽樓后,你會給范仲淹寫一封怎樣的信!能夠正確使用規范的書面語和書信體寫作書信,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標志。以《石壕吏》為例,抓住一字一詞,將“暮”“夜久”“天明”進行擴充,使之具體化,增強畫面感,如官吏逼問的“怒”和老婦人心酸的“苦”。同時,古詩文語言簡練,詩中大量補白,“其言何簡,其事何長”,如文中故事的見證人避而不見,老婦人叫醒老翁的動作和語言,官吏逼問的動作和語言,原文中是沒有的,教師要在解讀中善于把握老嫗的矛盾心理,把握作者的矛盾心理,進入原文中用心思考人物和情節發展,再利用這些特點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空白,發揮想象,將這些隱藏的情節展開正側面描寫,問“如果我來寫會怎樣”,體味杜甫詩作的鮮明特色: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如《愚公移山》的課后練習中,有這樣一道改寫題:發揮想象,將課文有關內容改寫成片段作文。1.在家庭會議上。2.愚公智叟辯難。對此,我們可想象情境“當你要進行一項任務,周圍出現了質疑的聲音,你會如何應對”,引導學生對故事中愚公“畢力平險”體現出的“君子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領會。
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的滲透是我國文化發展的底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將其滲透于各個環節教學當中,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袁英英.中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問題研究[D].延安大學,2015
[2]盧夏夏. 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