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叢榮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將傳統文化滲透于平時的教學之中,把寶貴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職責。語文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小學學生語文素養,也可以使我國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本文從傳統文化教育內涵和范疇、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傳統文化教育策略等方面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新課標;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滲透教育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人文素養包涵以下內容:“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范疇
有學者曾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是在華夏這片土地上以各民族為主體所創造的文化的總和。”而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人生價值等,其特點:世代相傳、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內容也非常廣泛,“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從古至今的各種各樣的發明,琴棋書畫、民間禁忌、民歌、民謠、民俗、三教九流、從古代的皇宮到現代的各種習俗、故事、傳說等等。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以及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應試教育正在向素質教育轉變,教學中教師還在以應試教育為主,“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而教師在教學中只是注重授業、解惑,忽略“傳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化小學生對于國家自信心和自豪感,這對于中國夢的實現有著重要意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當前時代,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小學生接觸到網絡,從而更多的接觸外來文化,日本文化、韓國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對于本國的傳統文化則興趣不濃。某些地方小學生,重視西方節日,過圣誕節時,小學學校中到處都是圣誕樹、索要圣誕禮物以及裝扮圣誕老人,而對于我國傳統的文化節日,則忽視傳統和習俗,忘記祖宗。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更需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漫長的文明演進過程中留下的巨大財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著相應積極影響。
三、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策略
(一)教學中通過古詩文的滲透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名言警句,無不是體現著對國家的高度熱愛,對民族的的無比的自豪。在教學中教師借助現有文章滲透,如《草船借箭》、《負荊請罪》,通過講解這些故事,將諸葛亮的智慧,關羽的大義等給彰顯出來,關羽的人生,在于“仁、義、禮、智、信”的古代理念的綜合表現,堪稱古代“仁、”“義”之代表,從而也體現了中國古人的綜合人文素養,通過這些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岳飛的《滿江紅》、王昌齡的《出塞》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王維的《雜詩》作者表現自己對家鄉強烈的熱愛和戀戀不舍之情。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
(二)在傳統節日期間開展傳統教育活動
在此期間開展傳統教育活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如今洋節大行其道的現狀下,這種方法會更加有效。例如,在重陽節的時候,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以及其相關的習俗包括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等,組織學生開展知識問答比賽、演講、文藝節目等,使學生感受重陽節的習俗,引導學生愛老、敬老的人間孝道,正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所體現的那樣,學生活動完之后,都覺得自己應該尊重長輩、孝敬父母。
在中秋節的時候,組織學生賞月吃月餅,通過現代媒體播放中秋節的典型事例,講述古代中秋節一些故事,古人中秋節的一些習俗,賞月、拜月,慶祝豐收等等,并朗誦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進行詩文的熏陶,從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在端午節的時候,引導學生查詢端午節相關的資料,了解屈原、伍子胥的事跡,講述“賽龍舟”、“吃粽子”、“采艾蒿”、“扎五彩線”、“掛葫蘆”等習俗,開展“走進社區、走進生活”活動,使學生感受生活、親近自然、熱愛生活,感受節日氣氛,用這些有趣的活動來讓學生去感受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三)向課外延伸傳統文化學習
傳統文化具有民族性、繼承性的特點。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融入傳統文化,也要在課外融入文化,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春節、清明等傳統節日,最具傳統文化的精髓。在講解與節日有關的文章時融入傳統文化,在元旦時間,課下準備一些春節小品、相聲、曲藝節目,全體學生共同開一次聚會,不僅可以感受節日傳統,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個人素質和能力。或者在清明節日之時,讓學生收集一些與節日相關的故事或是民間習俗,開展“勿忘祖先、緬懷先烈”的學習活動,以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感受祖先的豐功偉績,為他們創下現在美好生活環境,應當重視利用課外時間,結合教學實際,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課外學習活動中,從而讓學生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總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斷地滲透傳統文化,創建書香校園,培養學生尊老愛幼,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團結同學,發揚中華優良傳統,舍棄“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讓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夠在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得到熏陶,并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養成并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
參考文獻:
[1]沈順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結緣刻不容緩[J].中學語文(下旬.大語文論壇),2014(6):124~126
[2]張海霞.將傳統歷史文化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J].中國校外教育,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