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麗
摘要:隨著我國對于母語教學的全新認識,語文在各個學科當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得到了深掘。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教學內容當中最為難懂的部分就是古詩部分,而實際上最具意蘊和傳承的必要性的正是這一部分。為了進一步優化古詩教學工作,調整學生的畏難心理,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法,將其帶入到相應的狀態當中,進而提高學生對于古詩的意境理解程度。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用研究
引言
古詩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為后續的古文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也是別具一格、自成體系的教學部分。由于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語感、天賦和智力都不盡相同,但是認為古詩詞難的同學始終占據著大部分比例,這種現象使得古詩教學必須另尋良方,改善現狀,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情境教學法在古詩教學當中的應用與學生的接受理解方式相吻合,能夠提高古詩意境美的感知能力,帶動學生的情緒,提升古詩學習的有效性。
一、情境教學法的概念及其作用
情境教學法是語文教學當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利用現有的條件手段,結合課時內容的設計,對當前的教學場所進行與教學內容同類場景的布設。這種教學方法是通過對古詩當中描繪的內容、景致、人物等多種類型的內容的再現和描繪,為學生建立起一個相對自由、友好的虛擬環境,在這樣的環境氛圍當中進行課時內容的講解,能夠加深學生的體驗感,提升課堂的凝聚力,讓更多同學能夠借助情境進入到心境狀態當中,增強對文意的理解和體悟。學生在此種環境當中進行古詩的學習,能夠對詩人的狀態和心態具備一個全新的理解和認識,有助于強化學生在此過程當中的情感體驗,增強成功效果,提升理解和學習的有效性。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的,抓住意境
古詩當中體現的是一種藝術和美的感受,在詩詞當中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情緒波動,透過此情此景,內心當中忽然翻涌而來的情緒讓古詩充滿了人情味和詩意,擁有余音繞梁的耐人尋味感。為了讓小學生也能在閱讀過程當中獲得對于詩詞當中情景和心境的理解,教師應當從視覺方面入手,通過當前的資源對教師環境進行提前的改造,讓學生能夠透過歷史的熒幕,想象自己和詩人戰立在同樣的情景當中,從而獲得對詩意的理解。情景布置完畢之后,教師應當通過合理的引導和幫助,讓學生能夠及時沉浸在相應的狀態當中,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以《烏衣巷》一詩的教學為例,全詩通過生動的詞句與形象的意境創設了充滿哲理性的藝術情境,借助周圍的景物將王朝貴族的沒落荒涼襯托了出來,平緩、婉轉的基調,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為此,教師在教學這首詩時,應將這一藝術形象牢牢抓住,通過詩句的描繪創設有效的情境,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走進營造的意境中,對詩人的情感思想進行感悟,從而將全詩的中心主旨揭示出來。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既可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他們對古詩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也使他們的閱歷更加豐富。
(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教學
在情境的布設當中,多媒體設備作為最方便的工具經常被使用,這種當前絕大多數小學都有的設備,合理的使用能夠獲得較佳的環境效果,調整其對于小學階段古詩教學的影響力,提升其應用范圍。除了最常應用的多媒體設備之外,教師及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課時內容進行相關材料的選購及相應的教室布置,獲得更加真實的教學場景體驗,從而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的自主性。以人教版教材中的《詠柳》的情境創設為例,這是一首以寫景寫意的詩,教師可以提前進行相關資料的查找,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當中進行柳枝浮動的情境播放,配合以春天的鳥叫、風聲等白噪音,創設一個與詩中描繪場景相符的基本感覺。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柳枝帶到教室中來,或通過春游等類型的契機進行相關內容的講解。通過這種情景的一致性,讓學生能夠體驗出詩人用詞方面的精準度,獲得一些自身的理解和體悟。
(三)采用多種閱讀方法,再現情景
語文的學習離不開閱讀,對于古詩詞而言,不同的閱讀方式能夠帶給同學們不同的感覺。比如在念古文的時候模仿古代的書生晃動腦袋進行背誦,在早上的程度當中進行對所學、所背內容的整齊朗誦等等,這種形式感能夠賦予古詩更多意境,讓學生能夠通過某一種特殊的閱讀方法獲得情感共鳴。教師應當尊重古詩的原本的表現形式避免出現違和感,盡量合理地進行閱讀方法的選擇。以《題西林壁》的教學為例,當教師完成了課前的準備工作,根據詩中的景致進行了情境的布設,本詩可以采用齊讀的方式進行引入,在進行合理的設問之后,引導學生進行精讀,閱讀完成之后展開對詩詞深層意蘊方面的挖掘,將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本詩的表征意蘊逐步攤開。由于古詩和小學生之間的時代相差距離過遠,很多小學生也沒有形成對于古代詩人的了解和認識,所以,教師在對詩意進行發掘的時候,應與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匹配,使學生能夠在其接受范圍之內感受到詩詞的深意和美感。
(四)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
古詩當中的遣詞造句十分精練,很多篇幅和畫面都隱藏在淺淺的幾個字背后,詩人此時沒有進行多余的贅述,但是卻更加引人深思。所以,在理解古詩原文意蘊的基礎上,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對學生的想象力進行發散和拓展,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和啟迪。還以《詠柳》一詩為例,本詩當中詩人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對柳樹的特征進行了詳盡的描寫,而作者的意圖則是抒發其對自然的熱愛與贊美。
結語
目前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及其他學科領域當中的應用程度相對較高,這種教學方法在當前的情境布設當中主要依賴于多媒體設備,對于場景的還原情況同古詩當中的場景無法一致,但是作為激發學生想象力和趣味性的工作內容仍舊具備一定的效果,應當利用情境教學的使用優勢,帶動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整體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強.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05)
[2]張錫良.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對策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3(31)
[3]郝翠霞.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現代農村科技. 2013(07)
[4]楊曉敏.情境教學法在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下).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