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蘭 毛毳
【摘要】位于民族地區的凱里學院音體美專業有著一定數量的苗族民族學生,他們中很多人的英語基礎知識較差,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動機不強,尤其害怕做聽力練習。教學過程中進行苗族文化、漢文化和英語國家文化的對比分析,能夠激發苗族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其焦慮,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和聽力能力。
【關鍵詞】音體美專業 大學英語 聽力教學 苗漢英跨文化
一、引言
聽力是一項重要的語言技能,是語言交際中不可或缺的,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是英語教師要思考的問題。英語聽力是民族地區音體美專業學生很難掌握的一種技能,他們幾乎聽不懂課堂的英語指令,很難完成課本里的聽力練習;部分學生甚至沒有能力做期末考試的聽力部分,任其空白。凱里學院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據政府2012年的統計,全州戶藉人口有459.22萬人,年末常住人口347.27萬人,有苗、侗、漢、布依、水、瑤、壯、土家等33個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占78.27%,其中苗族人口占41.57%,侗族人口占28.99%。凱里學院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苗族,他們的英語學習有著自身的特點。本文結合凱里學院音體美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進行探討,以期找出讓學生感興趣的教授聽力的方法,提高其聽力水平。
二、音體美專業苗族學生英語聽力較差的原因
造成民族地區音體美專業學生的聽力水平低的局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更有來自外界的影響。外部原因主要是入學前的英語教育和招生條件。
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學的入學考試,即高考沒有對聽力進行考核。初高中的英語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忽視其聽說能力,尤其是聽力。音體美專業的招生條件中更為注重的是學生的專業特長,其他條件的要求相對要低些。英語尤其受挫于這一招生條件,音體美專業學生進入大學后,他們很多人的英語基礎知識薄弱,詞匯量少。
內部原因是導致音體美專業學生成績差最重要的因素,主要有缺乏學習興趣和動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中學時,很多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是考上大學。上大學后,他們覺得沒有學習英語的理由,重要的是要學好專業課。有的同學說上英語課時不是不想配合任課教師,而是不想學英語。師生互動不好,要說錯就錯在任課教師教的是英語。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音體美學生學習效果差的一個原因。大部分學生不預習、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不復習,甚至出現遲到、曠課、上課不帶課本、下課不拿課本回去等現象。學生對英語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學習興趣和動機是導致其英語學習效果差的重要因素。
有人認為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最大表現是學生無法對英語學習持有長期的旺盛的學習興趣,最終導致學生總體英語水平低下。聽力是一種綜合性和復雜性較強的技能,因此所需要的知識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社會習慣及心理上諸多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聽力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內容中“致謝”的苗漢英跨文化探析
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是教師應該思考的首要問題。授課過程中,對比分析苗族學生的本族文化、漢文化和英語文化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以下結合《大學英語》的聽力教學內容,對苗、漢和英文化進行對比。凱里學院音體美本科專業的《大學英語》教材是2009年2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創新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創新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三單元的主題為 “感激”,其聽力練習中有一篇名為Difference Ways to Express Gratitude and Thank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中美文化致謝的不同方式》),它講述了一些關于中美兩個表達感謝的文化差異。該文章提到中美兩國都對別人的幫助表達感謝,但兩種文化的表達方式是有區別的。美國人,即使是在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這些關系極為親密的人之間經常為一些小事說“謝謝”。比如,他們會對給他們送來咖啡的服務生說謝謝;買東西付款時,要對收銀員說謝謝;老師要謝謝學生回答問題;丈夫要謝謝妻子給他拿一杯水等。但是傳統的中國文化沒未要求人們對小恩小惠致謝。中國人對別人的幫忙,尤其是對那些他們不熟悉但幫了他們大忙的人,往往會重復不斷地表達他們的謝意,這是為了表明他們禮貌和有誠意,但這一行為卻讓西方人不自在,覺得致謝人不真誠。在美國,你受助時,只需簡潔地說聲“謝謝”就行了。
中國有幾千年封邦建國的歷史,封建社會大多在思想上獨尊儒學,而漢族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幾乎都起著主導作用。儒學提倡“三綱五常”,“三綱”指夫妻、父子、君臣關系,“五常”中五行相生次序是父子關系,土居中央而金木水火分司四方與四季是君臣關系,五行與仁、智、信、義、禮的相配是人的道德品質與天相應的關系。儒學認為宇宙間,天在上,地在下,天為尊,地為卑,人也有等級、卑賤之分。中國人講“禮”,中國的封建社會,本質上是等級社會,以維護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為治世之本,而這些等級秩序本身正是“禮”的本質規范,因此“禮”的本質是“別”,有“別”才有“敬”,以“下敬上,以卑敬尊”。儒學思想對漢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與人交往時,很多漢族人特別重視別人的社會地位,重形式,講禮儀,而且講究上尊下卑的禮貌習慣。漢族在表達感謝時,用詞是與對方的身份、地位等相關的。晚輩、下級表達對長輩、上級的謝謝時,往往用尊稱“您”。苗族雖是中國的一個民族,但與漢族的發展史有許多不同之處。歷史上苗族并未建立過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沒有存在著君臣關系,沒有等級、貴賤之分,因此苗族的感謝用語沒有凸顯出等級關系。西方崇尚平等、自由,其感謝用語沒有等級的差異。中國文化是一種內陸文化,中國人出于內向的民族文化特征對許多事,甚至重要的事不愿意說出來,強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在語言表達上比較含蓄委婉。苗漢族都較少直接地表達自己對別人的感激之情,而往往是采取間接的方式,相對而言苗族更為委婉。李麗娜認為漢語的感謝輔助策略有關心式、道歉式、贊美式、承諾式、假設式、責備式和表達主觀感受。苗族遺留著原始公社文化特征,聚族而居。長久以來,苗族重農抑商,少有私有制,沒有族人的幫忙,他們是無法生存下來。互相幫助已成一種常態,所以彼此鮮少直接表達謝意。苗族表達謝意的場景往往是在相互饋贈時。別人表達謝意時,“是你看得起我”的回答體現出苗族互相尊重、欣賞為心靈交換為特點感謝文化。苗族也往往已贊美對方來間接表達自己的謝意。歷史上,苗族和漢族都是以血緣為聯系紐帶的,均推崇集體主義,把自己、家人和關系親密的人看成一個整體,他們彼此之間很少說謝謝,說了反倒覺得關系生疏。西方推崇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把自己看成為有別于任何人的、獨立的個體,這就能理解他們在家庭成員內部也說謝謝這一現象了。時至今日,雖然致謝這一文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變,苗漢族也有很多人,即使是關系親密的人相互也說“謝謝”了,但傳統文化的積淀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依然是根深蒂固的。
四、結語
對文化現象進行追本溯源,使讀者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無疑會大大提高讀者對文化差異的直覺的敏感性,會提高他們對交際誤區的洞察力,進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的聽力教學也是如此,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了解苗漢英文化的差異,及其文化差異的形成原因,能夠激發苗族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其焦慮,提高學習效率,最終實現英語聽力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http://www.qdn.gov.cn/info/4111/18141.htm.
[2]楊迎華.對民族地區英語教學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07(4):167-172.
[3]李孚聲.聽懂英語難在哪里——聽力要素淺析[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5):23-30.
[4]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241.
基金項目:2014年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自籌項目,課題號為14ZC092;凱里學院2014年度規劃課題,課題號為S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