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麗球
摘 要:學習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經歷的生命歷程,課堂是師生對話、交流、探究、情感交融、思想碰撞的場所,課堂應該成為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沃土。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組織學生學習。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盡量做到: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做好質疑評價,注重學生的討論交流,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
關鍵詞:師生關系;學生興趣;質疑評價;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體現以教師為代表的教育者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組織學生學習。學生喜歡在輕松、和諧、平等、快樂的課堂氣氛中學習,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心靈是愉快自由的,從而才會有飽滿的熱情投入。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該采取怎樣的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愉快成長的地方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尊重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
教師在各種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其作用直接反映在實際教學效果中。因此,教師在平時要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投入,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在教學活動中,盡力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在學生學習困難時給予幫助,在成功時給予贊揚,正確對待學生中的個體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評價時做到不褒此貶彼。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如何有效提高弱勢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如果做對了或者答對了,甚至只做對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困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快樂。另外,對于學困生我還經常作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例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學得很棒。”“這個問題你說得很好,證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學得好!”“你的看法很獨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諸如此類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并使學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進步,由此喜歡上語文教師,也喜歡上語文課。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認同教學目標,教師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態、語言激發學生的情趣,要鼓勵學生嘗試成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方法要經常變化,刻意求新,讓學生時常有一種新鮮感,以激發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創造性地學好語文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花時間、下功夫、動腦筋,積極地學習;學生有了興趣,懂得了方法,明確了方向,就要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有了這個習慣,學生就不會依賴教師,自己就會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師安排的各項學習任務;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做到學有所樂,達到學有所獲。
三、做好質疑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當學生在學習中,不自主地發出為什么的疑問時,并有一種弄不明白的不罷休的精神,即有了探究的精神。質疑是探究的起點,要讓學生學會質疑,還要養成析疑、解疑的習慣。引導學生多思、愛思、深思,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的態度應是:提倡鼓勵引導。通過提倡鼓勵,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敢于”發問;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提問。培養質疑能力,更堅持下面引導:以表揚為主,對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學生固然要加以表揚,對提出質量不高的學生,也要加以表揚,加以鼓勵,肯定他們的積極態度。教師不能因為學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滿意的問題就批評,甚至訓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啟發、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進一步進行對發現的問題的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在深入探究中逐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注重學生的討論交流
討論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有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各抒己見,各種不同的觀點交融在一起,在群體思考中,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通過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補充、歸納綜合的過程來共同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集體智慧的力量。
五、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
學習方式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學習策略指學習者完成學習任務或實現學習目標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驟,其中某一特定步驟稱為學習方法。例如,有的學生傾向于借助具體形象進行記憶和思考,有的學生偏愛運用概念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有人善于運用視覺通道,有人傾向于運用聽覺通道,也有人喜歡運用動覺通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傾向,指導自主學習不僅要鼓勵學生獨立且富有個性地學習,更倡導主動參與合作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還要鼓勵倡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經歷并體驗探究過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討論中獲得感悟與深入理解,建立“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征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這三個方面并不是相互獨立、互不相容的,而是可以相互運用的。
總之,在培養學生形成自尋水源、自找水喝的能力,關鍵是要把學生真正放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在教學中重視學生整個學習的過程、思維的過程,使學生真正發揮自身的潛力,以自主的方式進行學習,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