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梅


摘 要:案例教學法最早于1870年由當時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的克里斯托弗·哥倫姆布斯·朗道爾教授創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書的前言中說道:“……每一個原理都是通過逐步的演化才達到現在的地步。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通過眾多的案例取得的發展道路,這一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徑就是學習那些包含著這些原理的判例。”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法對人文地理部分的教學起著較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講授四種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時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高中地理;生產特點;案例教學法
一、結合農業地域類型教學的案例教學法
中學地理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地理現象或情境的描述、呈現,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地理教學方法。筆者在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人教版)的農業地域類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分析第二節《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第三節《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發現用案例教學法來分析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效果非常好。
二、結合地理高考、高中地理會考,分析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地位
高中學業水平測試考綱中對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要求是,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地理高考考綱對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要求是,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例如,2010年聊城質檢就有一題,下圖為“四地區的農業產值結構和商品率示意圖”,關于四個地區農業生產特點的說法,最可能正確的是( )。這道試題就明確提出對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進行考查。此外,在高考和高考模擬考中,對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考查,多數是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
三、農業地域類型生產特點的教學在模塊教學中的地位和
作用
農業生產是人類生產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模塊必修二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通過農業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的分析,使學生明確應辯證地、發展地看問題;通過不同地域人類活動特點的講述,使學生能夠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等。通過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協調人地關系的意識,為其他章節和“環境保護”等選修模塊的學習打下基礎。
按照一般的教學思路教學,教師通常先對課本的圖片進行分析,按照分布地區、區位條件、生產特點、主要農作物的教學思路逐一呈現知識點。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思路思維的清晰度不夠。這是因為學生對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一個是農業地域類型的生產特點,另一個是農業地域類型的生產區位條件分析。而且在分析農業區位的時候,學生往往只注意了區位條件分析,而忽略了農業地域的分布,因此,導致農業地域類型這一模塊的學習思路不清晰或者知識結構不夠完善。
為此,筆者從農業區位的概念出發,對原來的教學思路稍做調整,教學思路如下圖:
這個教學思路是先進行農業地域的生產特點分析,之后分析不同農業地域類型的農業區位。這樣就把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分出了前后順序。由于對概念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并且是分開呈現的,經過教學實踐,發現能快速掌握知識的學生比例明顯增加了。
經過這樣的教學思路調整,明確了各個農業地域類型生產特點的教學并非可有可無,并且在教學中應首先呈現,它也是各主要農業地域類型教學成敗的重要基礎。為了講好各個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筆者通過閱讀多個版本的教材、參考多位同行的設計和課件,經過綜合分析,認為要講好農業地域類型的生產特點,首選案例分析法。
四、以四個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教學分析案例教學法的實效性應用
地理教學案例的應用一般有三個方面:(1)用案例引述一個地理問題;(2)用案例印證一些地理原理;(3)用案例探究某種地理規律。下面用四個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施教案例說明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實效性應用。
在進行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教學時,筆者注意到案例分析法能快速達到教學目標。以下就具體教學實施過程進行說明。
1.使用文字案例與圖片案例相結合的實例分析
(1)施教季風水田農業特點的案例
筆者選取了圖片案例和一段文字案例。首先呈現的是圖片案例——“水稻的種植過程”共15張圖片,分別展示了泡種、育秧、犁地、插秧、田間管理等,在展示過程中還對照圖片特別講解了地少人多的特點、地塊小的原因、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的特點。由于圖片展示直觀性強,學生也能基本理解季風水田農業投入勞動力多的基本原理。之后呈現的是文字案例——“李守田一家的水稻種植簡介”,案例如下:
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①全家6口人,上有兩位老人,下有兩個上學的孩子。李守田承包了8塊地,共0.5公頃,農活主要由他和妻子來做。②李守田家與另外5家村鄰共同購買了一頭耕牛、一臺水泵、一臺電動脫粒機。其他小型農具每家自備。一般情況下,李守田用0.3公頃田種雙季稻,用0.1公頃田種單季稻,用0.1公頃田種其他作物。③他家每年約收稻谷3800千克(雙季稻產量為1050千克每0.1公頃,單季稻產量為650千克每0.5公頃),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糧、飼料用糧及上繳公糧,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場上出售。
通過對文字案例的解讀,學生可以自主歸納出季風水田的特點。對照①可以歸納出的特點是:小農經營,地少人多;對照②可以歸納出的特點是:機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對照③可以歸納出的特點是:單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此外,回顧之前的圖片,可知季風水田農業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水利工程量大。
(2)施教大牧場放牧業特點的案例
筆者首先選取呈現一幅潘帕斯草原的放牧圖,指圖對比潘帕斯草原的牧草與我國鄉間常見的牧草,學生能馬上得出潘帕斯草原水草肥美的結論。接著從圖上看到放牧牛羊眾多,學生可以基本獲得一個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之后呈現兩個文字案例,如下:
文字案例1:“潘帕斯”意思是沒有樹木的大草原。它位于阿根廷的中、東部,面積約76萬平方千米。潘帕斯草原氣候溫暖濕潤,平坦的沃野無邊無際。阿根廷人總是夸耀這塊富饒的土地,說從大西洋岸邊一直耕到西邊的安第斯山麓,連一塊石頭也找不到。
潘帕斯草原的大部分土地已被開墾為農田和牧場。田里盛產小麥、玉米等糧食。牧草豐美的草原到處是白色、黃色、黑色、花色的良種牛群。
文字案例2:草原上種植的玉米,大部分用來飼養牛羊,牛肉產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殺1千多萬頭牛,除了大部分供國內食用,還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牛肉是阿根廷的主食,菜市上最熱鬧的地方是牛肉鋪,宴席上大都是用牛肉做成的佳肴。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農牧業的主要產區,也是南美的糧倉。這里有著阿根廷全國67%的人口,80%以上的工業,以及許多重要鐵路和城市,是阿根廷的心臟。
通過對文字案例1的解讀,學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其中一個特點:生產規模大;通過對文字案例2的解讀,學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另外兩個特點: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2.僅使用圖片案例教學的實例分析
(1)施教商品谷物農業特點的案例
筆者選取一幅廣闊的麥田圖片,在金色的麥浪中,零星分布著兩三臺收割機,圖片上的情景已經強烈地表達了商品谷物農業的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2)施教乳畜業特點的案例
筆者選取了多幅圖片案例,首先是各種奶制品的圖片,以此說明乳畜業生產特點之一是商品率高。然后呈現的圖片是“利拉伐”AMR全自動機器人轉臺擠奶系統,由此說明乳畜業的其他生產特點:機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集約化專業化程度高。
五、評價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效果
通過這個單元的幾個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生產特點的教學設計和實施,筆者深深體會到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施教過程中的強大魅力。
上述展示的案例在教授新課的時候,由于直觀、形象、生動,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是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第一次施教就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到復習階段,只要教師提醒學生回憶典型案例,例如,復習商品谷物農業特點時,讓學生回憶麥浪中的收割機,學生就能快速反饋出“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這個特點。因此,教師備課時特別應該分析一下是否應該采用案例分析法,如果需要,應該選取哪些案例能使教學更加有效、更加容易地幫助學生學習,達到目標。
六、分析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選取原則
如何選取高中地理教學案例呢?經過本次教學實踐,筆者認同以下案例選取原則。一是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案例,它應具備最一般的地理知識,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較好地體現地理事物的規律性和地理特征,具有典型性和拓展性,能較好地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二是案例的呈現方式,可以是文字敘述、圖像畫面、數據表格、景觀圖等多種形式。三是不要貪多,選取案例時注意采用“減法”,以提高案例教學的有效性。在案例教學中,我們如果能遵循這幾個原則,將會更好地發揮案例教學法的優勢,使教學更具有效性。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