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金
摘 要: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本著面向生活、面向學生的主題,努力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每個知識點正文后面,都安排了“活動”這一欄目。試就地理課堂上“活動”欄目的地位及實施策略進行初步的探討,讓“活動”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主動學習,全面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地理;活動;策略
一、教材中“活動”欄目的重要性
經統計,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4冊書中共編排有154處活動欄目,這些活動欄目都是面向學生的認知規律而設計,充分體現了本次教材改革的新成果,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動手去做,在做中學習,在做中掌握知識本領,學會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共進,使他們有機會親自探索自然,探索科學奧秘。從這個意義上說,“活動”欄目是初中地理教材中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一個“亮點”,是初中地理課堂不可或缺的教學互動環節。通過“活動”教學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已成為廣大一線教師的共識。
二、教材中“活動”欄目在踐行新課程理念中的作用
1.“活動”是課堂交流探討的重要平臺
傳統的地理課程教材中“活動”少,偏重于知識由師到生的單向傳授,師生間交流互動的機會很少。實踐證明:信息交流的次數越多,量越大,從中獲益的機會就越多。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動”的編排,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了具體內容。課堂上教師首先把自己的教學意圖傳達給學生,然后通過不同類型的“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活動”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新課程倡導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采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動”的編排,使學生有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教師根據“活動”內容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讓每一個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得到了培養,學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學習、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習變成了一種自覺主動的行為,這樣才能將地理知識轉化為能力,內化為素質。
3.“活動”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教材中,問題的設置主要以思考題的形式,表現出難度大、繁雜、死板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特點,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動”欄目,在內容的選擇,圖文、表格的組織以及問題設計等方面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活動內容基于課本,聯系生活實際,簡單易行,學生無論基礎好壞,都樂于參與其中,每次對活動的開展都充滿期待,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爭先恐后地動手、動腦、動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了一節節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了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和默契,課堂教學也因此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教材中“活動”欄目的實施策略
1.精心設計活動方案,提高活動的效率
通常,不同的活動方案會產生不同的活動狀態,影響活動的質量。地理新教材活動的類型多樣,內容豐富。針對這一特點,教師首先要對教材的所有活動進行歸類:(1)按時間要求歸類。有些活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來完成的,有些活動是可以放在課前預習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有些活動是經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結論的,有些活動屬于復習鞏固知識的類型等。(2)按活動場所歸類。有些是課堂活動,有些是家庭活動,還有些是室外活動,組織學生到校園、社區、工廠、車站等場所,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2.挖掘活動的趣味點,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全體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就必須提高活動的趣味性,地理知識包羅萬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民風民俗等密切相關,地理課堂活動內容、活動環節在很多情況下都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視覺感官上的興趣。活動前多聯系身邊問題、熱點問題,引導學生用地理知識解釋身邊問題、熱點問題,激發學習欲望。必要時采用多媒體教學,展示各種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圖片、視頻,使學生能見其形,如臨其境。還要創設情境教學。比如,活動“讀圖認識中東石油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可以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我們這里,掘地數尺一般就會有水冒出來,有人曾在沙特茫茫沙漠中打井找水,然而,每打一口井,井里冒出的不是水,而是黑色的東西(石油)。學生就覺得很好奇、很特別,很快就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下面的活動中。又如,活動“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四組,分別代表北方組、南方組、西北組、青藏組,然后開展一系列的討論交流,學生賦予了特定的角色,活動起來就更積極主動了。
3.注意活動方式的靈活性,做到活動有的放矢
從內容上看,地理課堂活動基本分為繪圖填表、圖表分析、問題思考、模型制作,交流討論、社會實踐、實驗調查等幾大類,要根據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例如,很多地理知識信息是通過地圖、圖片、圖表來表達的,有關這一類的活動就要充分利用相關的圖文資料,開展地圖閱讀問答活動。通過對圖表的分析、問題的思考和繪圖填表等活動的開展,不僅能讓學生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還能讓學生熟悉讀圖的基本步驟和方法,掌握讀圖的基本技能。精神塑造了健康人格,樹立了正確的情感價值觀。活動方式有針對性,活動才更加有效。
4.做好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評價
課堂活動進行中,教師應對活動情況作即時性評價,包括能否積極大膽地發表自己看法并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各小組討論交流的氣氛是否熱烈,是否有序有效。學生在展示時,聲音是否洪亮,表達觀點是否清晰,能否正確回答其他同學的提問等,教師要及時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正,提出更好的活動建議。活動結束后,還要做總結性評價,總結歸納是認識升華的保證,總結評價首先從心態方面肯定學生獨立思考并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態度和主動精神,對表現不佳的學生進行鼓勵,提出希望和要求,把各小組探討交流的成果展示出來,并對小組討論觀點進行歸納歸類,評價小組提供的論據是否充分,能否作為論點的支撐,幫助學生理順思維,得出正確的結論。
總之,初中地理“活動”欄目的設置是體現新課程理念的重要內容,如何有效實施活動讓課堂真正活躍起來,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需要教師知識的更新、觀念的轉變,并將此融于課堂活動中,讓活動激發學生更大的潛能,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