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榕顏
摘 要: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教師要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本理念,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獨立性,還要培養學生積極與其他同學互相探討、交流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探討交流、動手動腦、獨立探索等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數學水平。
關鍵詞:生本理念;主動性;積極性;探索能力;討論交流
一、突出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選擇最佳教學策略
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幾年的數學學習,數學水平已經有了一定的差距,這對在教學過程中生本理念的運用提出了更大的難度,那么面對數學水平各不相同的學生,如何突出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得出了以下兩點經驗。
1.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老師可以提前將第二天要講的知識告訴學生,讓學生進行課前準備。例如,要進行六年級第二單元“認識圓柱和圓錐”的講解,老師應該提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通過教材中列舉的圓柱圓錐,對圓柱和圓錐有一個具體的理解,進而使學生聯想到生活中的圓柱圓錐。在授課的前部分,老師可以進行一系列的提問:圓柱是怎樣的?圓錐是怎樣的?圓柱和圓錐分別有怎樣的特點?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怎樣的圓柱和圓錐?通過這樣的提問,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氣氛,而且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廣泛實踐于生活。特別要注意的是,由于數學水平的差異,老師應該盡可能照顧到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當學生第一次接觸新的數學問題時,老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可以直接否定學生提出問題的對與錯,對提出錯誤問題的學生,老師應該進行深層次的引導,當提出正確問題的時候,以書寫的形式寫在黑板上,突出此問題的重要性,選擇例題進行研究,為學生進行講解。
2.運用生本理念,選擇最佳教學策略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追求理想的過程是富有激情的,快樂而積極的。生本教育的理想狀態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讓學生可以富有激情地去學習。改變自古以來的教學方式,完成從“老師講,學生聽”到“學生多講,老師多聽”教育模式的轉變。如何運用生本理念為學生選擇最佳策略是目前從事教育工作者的問題之一。在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學生有了一定的數學基礎,在解決數學問題方面有相應的解題思維,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進入數學課堂中,老師要對學生的能力有所了解,在學生的薄弱環節以板書的形式進行重點講解,對于學生都基本了解的知識可以輕微帶過,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學會舉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認識圓柱和圓錐”的課堂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圓和扇形的面積如何計算,通過一步步的聯系,可不可以得出圓錐和圓柱的面積如何去計算,培養學生領悟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課堂上,老師要細微觀察每個學生的數學水平,為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選擇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要做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情景展現,適當引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有位教育學家說過,彩色圖書的效果比黑白圖書的效果更加,而多媒體生動形象的情景再現比靜態彩色教材的效果更加使學生影響深刻。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使老師的教學變得豐富多彩,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視聽教材下效果更加。例如,在“求多邊形的面積”這一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生動展現本校塑膠操場的長和寬,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如何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展現校園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梯形,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多邊形的定義。在一系列的視頻展現之后,老師先請學生說說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誰計算得最準確?誰計算得方法最好?等等)再讓學生分析哪個問題提得最好,經過一步步的探索,最終確定“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如何計算最準確,最方便”。通過這種逐步推進的方式,學生在不斷提高探索能力的同時,數學水平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很多問題,當他們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老師不要急于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要從思維上去引導他們,引導他們如何思考,進一步提高探索能力。
三、分組討論,讓學生由被動轉變為主動,提高數學能力
老師可以采取分組討論的方式,使學生思考問題的思維得到不同角度的交流與學習,古語曰:“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眻F隊的力量是強大的,在課堂中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團隊的討論與交流、思維的迸發,一步步地探索、嘗試、動手動腦,讓學生體會到主動探索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樂趣、課堂的樂趣,進而主動學習。也可以通過學生上臺講述的方式進行教學,說明自己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并且解釋說明每個步驟代表著什么意思,對一些沒有正確講述題目的學生,老師可以讓他講解題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互相交流可以發現,這也許不是一個學生的問題,而是在解題過程中許多學生都遇到的問題,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就會發現一個題目有不同的解題方法,每個學生的解題思路可能會有所不同,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解決問題過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讓學生體驗到了自己動手動腦成功的喜悅,學生就可以在下一次的課堂中大膽嘗試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四、老師點撥,獨立思考,讓學生形成思考問題的思維能力
課堂的最后幾分鐘,老師應該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總結,構建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印象。課后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定量的課后練習,根據學生課后練習的反饋,給學生進行知識的鞏固。課后練習要貼切實際,運用倒金字塔的原理,由簡單到面向全體,照顧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加強對比,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先請學生回顧整理什么是多邊形,計算多邊形的面積有什么用,我們是怎樣計算多邊形的面積,在記住計算多邊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要知道如何去推算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面積公式等,再讓學生完成課本的課后作業求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使學生掌握一節課的基礎知識。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對生本理念的運用,老師要做到對學生的數學能力有所了解,選擇最佳教學策略,突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馮晨.生本理念下的高中音樂合唱教學[J].音樂時空,2014(05).
[2]翦海波.激發學生興趣,快樂地學習數學[J].學習方法報:教研版,2012(05).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