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建偉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方法也要相應的做出改變。小學數學課堂中,采用小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顛覆,也是教學上的一種突破探索。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應該充分發揮小組教學的優勢,調整好小組教學策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生處于天真爛漫的年紀,在小學教學中,我們應著眼于對他們的全方位培養。而傳統的師講生聽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化教育的發展。新的小組教學模式,給教育界帶來了一股新風。同時,我們如何看待小組教學,又怎樣去具體實施,實施中又要注意什么,這都是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的問題。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對小學數學課堂小組教學的看法觀點。
一、小學數學小組教學中競爭意識的激發
小學數學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而小組教學更能適應這種開放性,為學生帶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小學數學更像是對學生早期的一種啟蒙,如果單單老師來講給學生聽,而學生自己不去思考,就等于從小扼殺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學習模式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和競爭意識,讓學生提高集體意識和榮譽感,如“質數”和“互質數”是學生學習中的易混概念,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區分、掌握,我會設置這樣的題目:“在1、2、3、5、7、8、9中,哪些是質數?誰能選取其中的兩個數組成互質數?質數與互質數有什么區別?”然后由小組討論總結,回答正確且速度最快的小組獲勝,以此加強學生對兩個概念的區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及學習興趣,構建高效的數學學習課堂。
二、小組教學要有效發揮學生主體,教師引導的作用
小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比較弱,如果放任他們自己來進行小組探討,就會造成數學課堂上的無序。所以,小學數學小組教學中老師要發揮好引導作用,引發學生進行合作的動機,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時,在小組合作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并提出問題:“你能用這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什么圖形?新圖形和原來的三角形之間有什么關系?”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推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次提問:“哪個小組能把一個三角形變化成已學過的圖形?”通過第二次合作探究,學生運用割、拼等方法把三角形轉化成原來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再由平行四邊形、長方形面積公式再次驗證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達到教學目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老師不能對小組干涉太多,要做到“有效抓”“大膽放”,結合具體情況做出判斷,對于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學習內容不要進行提醒和講解,從而有效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小組合作中學生合作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小組是一個小集體,而這個小集體又是由個人構成的。緊緊圍繞小組的,有兩個大主題,一是“合作意識”,二是“獨立意識”。小組教學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鼓勵學生間相互平等交流,教給他們“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尤其是數學學科,更能培養他們這種意識,如設置有難度的數學題,學生一個人的力量或許解決不了,這樣他們就會考慮與組內成員集思廣益,合作解決,這種合作精神對他們以后也有巨大幫助。其次是獨立意識,數學學科邏輯性較強,需要學生深入思考,這就要求他們在小組學習中必須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只有學會獨立思考,才能在小組合作中表達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坐等別人的解決結果。合作意識與獨立思考能力并存,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四、小組教學應注意科學組建,合理分工
小組教學雖然有著很大的優勢,但前提是一定要明確分組成員和各成員間的任務。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同,學習能力也各不相同。分小組時,一定要考慮好這些因素,不能把學習好的學生放到一起,學習不好的學生放到一起。分組時還要考慮組員數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最多不要超過六個人。分別有兩個優等生、兩個中等生和兩個后進生組成,以優等生帶動中等生和后進生學習,小組成員間互相取長補短,使各成員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五、小學數學小組評價機制的重要性
傳統的教學評價機制阻礙了學生個性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創新評價機制,首先,老師對小組的評價,一定要從多方面來審視,不能一錘定音,單靠某一方面來判斷小組的優與差。心理學中有研究表明,老師的期望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因此,老師應用鼓勵的眼光來看待每個小組,要看到每個小組的閃光點,多鼓勵,使學生產生巨大的進步動力,給學生更大的自信。另外,小組內部也要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索中,小組成員間也要學會互相鼓勵,看到彼此的長處,從對方身上吸取優點,不斷完善自我。
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數學教師要不斷探索研究,利用小組教學打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李素平.淺談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2(06).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