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力
摘 要:現代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有先教后學的,有先學后教的,也有邊教邊學的,“學·教·測”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關鍵詞:教學模式;教學效率;自主學習
近兩年來,我校實施“學·教·測”教學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與以前相比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在探索實施“學·教·測”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有了一些新的體會。本文通過幾個案例說明在此模式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些方法。
一、根據學科特點,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學效率
教材在教學中的地位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要的,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于教材的研究及應用都非常重視,尤其是對教師如何使用教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議要求教師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
根據“學·教·測”教學模式的特點,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以下教學片段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指導自學(教師出示問題)——“學·教·測”教學模式的一個環節。
(1)小狗生下來就會吃飯、睡覺嗎?(2)小狗生下來就會到指定地點去拉屎、撒尿嗎?(3)小狗生下來就會簡單的加減法嗎?(4)這三種行為一樣嗎?有哪些種行為是一樣的?(5)前一種和后兩種行為為什么不一樣?你能給它們命個名嗎?它們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讓學生結合資料和生活經驗分析以上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歸納學習行為按形成的途徑劃分,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本質區別:先天性行為是出生后就有的行為,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時不具備,在成長的過程中,適應生活環境,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而建立的一種新的行為。
這是我校王敏老師在區域校優質課評比中所教授的一節課的教學片段,王老師在處理教材上有獨到之處。她首先抓住了本課的重點、難點,提出了一系列學生特別熟悉的問題,而沒有直接運用教材中的資料,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分析熟悉的資料基礎上作出合理的判斷,然后再通過閱讀、分析、對比教材上所給的資料,明確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區別,提高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科學素養。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學習興趣是觀察的保證。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觀察作為心理活動的一種反映,受心理因素影響較大。學生進行觀察表現各異,有的精力集中興趣盎然,有的無精打采索然寡味。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他們全身心地投入觀察。興趣是成功之本。興趣濃了,學習勁頭就足了,學習效率就高了。一般來說,學生對常見的、有感知的觀察對象缺乏興趣,注意力也易分散。教學中要避免和擺脫這種心境,必須讓學生在平凡中看到新奇,在簡易中發現奧秘,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學·教·測”教學模式下,通過精講釋疑這一環節,力求精練點題,在學生自主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做好“學·教·測”教學模式與實驗教學的整合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學科,通過探究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能鞏固課堂知識。加強實驗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學·教·測”教學模式的環節、步驟與實驗有沖突,也就是說,利用“學·教·測”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時,就沒有實驗的時間,針對這種情況,我不斷摸索、嘗試適于實驗教學內容的“學·教·測”教學模式。在實驗教學中運用“復習連接—定向示標—自學指導—精講釋疑—鞏固練習—課堂小結—一課一測”環節進行教學,精心設計實驗預習提綱,指導學生嘗試操作實驗,教師巡視發現問題;根據學生在嘗試操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問題,進行精講釋疑—演示操作;學生進行鞏固性操作;師生共同總結規律;將實驗中應該讓學生注意的問題編寫成試題進行一課一測。這樣學生就會很好地掌握實驗方法步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計算機作為先進的教育媒體,具有很大的優勢:(1)可以較好地突破教學難點,增加課堂容量。(2)可實現文字、圖片、聲音等多種信息同步輸出,超越時空的限制,特別是能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微觀世界,展現動態的微觀變化,利于學生對難點知識的理解。
青少年學生具有富于想象、喜歡懷疑和爭論的心理特點,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展示相關知識背景,引導學生獨立的探索和發現、相互討論和研究,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經過長期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凡事都有個度,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我們應該明確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盡量避免使之成為花架子,或者過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那樣的話,就失去其優勢了。
另外,雖說多媒體可以增加課堂容量,但是不能盲目地擴大課堂容量,需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反饋的時間。否則,不但不能提高教學效率,還會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我們要把握好課堂的容量和節奏,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消化、理解,能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的信息,達到多層次教學,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即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教學”能夠真正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