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守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工作理念。在傳道授業的同時,逐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同樣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英語課程,使學生增強愛國主義,拓展國際視野。因此,英語教師要寓德育于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在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養成健康情感,全面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英語教學;德育滲透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地來滲透德育知識,讓學生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學習的同時,能更多地將德育內容學習滲透,更好地把握住“德”。
一、德育與教師
首先是教師的熱情。以老師積極進取、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來感染學生,以愛生如子、無私奉獻的精神來熏陶學生。教師要具有敬業精神,要熱愛教育事業,以蓬勃的朝氣和熱情感染學生的學習情趣。同時熱愛學生,用自己的愛來喚起和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愛,從而引申到對生活的愛。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寬松、融洽、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的同時,品德得到培養,性格得到完善。
其次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言教不如身教。作為育人的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以自己良好的言行舉止去培養學生的優秀品德。英語教師是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梁,是讓學生了解西方語言、文化、民族習慣、風土人情的窗口。所以,我們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盡可能地掌握較多的知識,不斷探索傳授知識的最佳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技能。教師優雅文明的言談舉止、嚴謹治學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以及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才能激起學生的“信”以及對老師的“愛”,使學生真正“親其師,信其道,學師為”,教師給學生帶來的無形影響就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德育與英語教學
根據英語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優勢,要進行德育的滲透,就要去挖掘和整理教材內容與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將兩者結合起來,德育能在英語課堂中和諧進行,英語課堂也就能夠充分發揮德育功能。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優越條件,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并結合實際,對學生進行德育,把德育貫穿到英語教學中的各個環節。
在英語教材里,有很多富有愛國主義等教育意義的課文,以這些課文為載體,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學生為祖國做貢獻、為社會增光的遠大理想。如人教版必修一的Nelson Mendela,必修三的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等文章,我們通過Mendela的偉大事跡來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袁隆平經過自己的辛苦努力解決了中國人多糧食少的問題,主要來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高尚的友誼情懷是一個人優良思想品德的標志之一。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真誠的友情顯得尤其珍貴。必修一的Friendship是以書信的形式講述了Ann把日記當作自己的朋友,向她傾訴心聲。由此我引申了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確交友,以及交友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同時要學會傾聽朋友的訴說,力所能及地幫助朋友。
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引導,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同時更讓學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必修三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一部英語話劇,可誘導學生根據劇情自己排演話劇,把書本內容活靈活現地搬到生活中,這樣學生的情緒高漲,學習英語的同時也了解了當時英國社會中地位等級的重要性。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對環境的愛護。人教版必修二中Wildlife protection是個非常好的例子,可以要求學生以這個為主題,關心動物,關心地球,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在學習Global warming 時,讓學生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激起學生保護環境的強烈愿望。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談談他們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事情,這樣既創設了情境,激起學生的參與欲,又達到了寓德育于英語教學的目的。
在具體教學時,見縫插針、點滴滲透,使思想教育與語言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形成尊敬師長、關愛他人的情感品質及對美好事物的認知情感。
總之,德育是豐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更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把德育滲透于英語課堂教學中,這就需要英語教師付出更多的心血,同時我們要有強烈的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深入鉆研教材,細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內涵,不失時機地、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德育,充分發揮學科教育的積極因素,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拓展知識面,提高英語的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向陽.德育原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征.全面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探索與思考.教學管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