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李緣
(四川綿陽南山中學雙語學校)
弱勢群體是客觀存在的,在每一個社會群體中都會呈現,在體育教學中也有弱勢群體,由于在體育課堂或者說體育運動中他們找不到成就感,沒有運動優勢,便開始慢慢懈怠體育運動,并逐漸遠離體育運動,逃避體育課堂,日積月累,在體育課堂中表現出不遵守紀律、懶惰、渙散,逐步成了體育學困生。學困生普遍在體育品德、體育意識、體質、心理品質、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運動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與體育教學不相適應或者不能完成體育鍛煉,達不到體育教學目標。就其具體情況而言,可以把形成體育學困生的原因分為兩個方面。
1.學困生形成的客觀原因
該類學生往往通常身體矮小、肥胖、體弱、疾病患者,這類學生中,有部分在思想意識上熱愛體育,愿意參與鍛煉學習,但是往往因為身體上的原因,他們在這些體育運動中沒有找到成就感,或者在運動中容易受傷,或者身體根本不允許他們參與體育運動。還有部分由于從內心就根本不喜歡從事體育運動,感覺體育運動累、苦,以身體的不適作為自己逃避運動的最佳理由,從而逃避體育鍛煉,長期累積,自然讓這些學生和體育生疏,背道而行,從心理和行動開始逐步排斥體育運動,也就形成了后來在體育課堂出現的體育學困生。
2.學困生形成的主觀原因
他們往往從小受父母影響(父母根本就不喜歡體育,從來不從事體育運動),重文輕武,打心里就不喜歡、不愿意從事體育運動和鍛煉,或者說在現在的應試教育模式下,整天都是忙于書本,忙于考試,根本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甚至強制學生多看書做題,不允許去從事體育運動。還有就是因為學生性格懦弱、懶散、渙散,在體育運動中難以克服運動中出現的各類體育生理極限現象,由于體育運動中的各類運動生理極限導致了這類學生害怕運動、排斥運動,從而形成體育學困生。
在教學訓練中,我們應該及時發現體育學困生,找準學困生形成原因,根據病因找準治療的方法,給予學生適當的關懷和幫助,從而改變學困生的面貌,讓其由學困生逐步轉化為體育愛好者,達到體育教學的目標和目的,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
1.對由客觀原因形成的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對于由客觀原因造成的學困生,如身體矮小、肥胖或者體弱疾病患者,不論他是喜歡體育運動還是從內心排斥體育運動,這類學生都需要特別的關懷和關愛,多和他們交談聊天,從思想引導該類學生,多鼓勵表揚,要求學生勇敢,敢于面對,善于拼搏,多在體育運動中運用技巧,減少由于身體上的弱勢帶來的負面受挫感,讓技巧、技能在運動中找到一定的成功感,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找到樂趣。
課堂中面對這類學生時,不能讓學生在班級教學活動中感受到教師因為他是身體矮小等原因而特別關愛,不能把這類學生都集中在一個教學組上教學,因為這類學生往往都是自尊心強者,一旦在心理上出現這種感受,他們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挫折,從而更加排斥體育運動,甚至討厭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把班級中的學困生打散分組,可把這類學困生分別安排在運動能力中下水平,差異不能太大,讓他們在運動找到一定的成就感和喜悅感,多鼓勵肯定這類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進步和提高,讓他們對體育運動有興趣,培養其信心和興趣,讓其逐步愛好體育,參與體育運動,慢慢脫掉體育學困生的帽子。
2.對由主觀原因形成的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針對主觀原因造成的體育學困生,情況復雜,要注意細心教學、謹慎應對。主觀原因造成的體育學困生,綜合其情況,大部分屬于頑固分子,這類學生的殺傷力往往大于由客觀原因造成的學困生,他們不但能使自己與體育運動隔離起來,還具有影響班級其他同學的教學活動,從而給班級的體育教學活動帶來極大的難度,讓班級開展體育活動變得十分的被動。
主觀原因造成的學困生,他們往往從小受父母影響(父母根本就不喜歡體育,從來不從事體育運動),重文輕武,在心理深處就不喜歡、不愿意從事體育運動和鍛煉,或者說在現在的應試教育模式下,整天都是忙于書本,忙于考試,根本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這類學生,他們往往從內心里藐視體育運動,或者是這類學生家長藐視體育運動,認為體育不高考,給升學不能帶來任何幫助,他們就把本該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用于看書做題,放棄體育鍛煉,排斥體育運動。他們的很多人生觀點都是現實實用派,對目前有用的他們往往比其他同學做得更好,他們的觀點也往往在學生中很具煽動性,面對他們時,一定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清楚健康的體魄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要從基礎開始抓起,身體是不會在短時間突然鍛煉好的,必須堅持長期的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堅持進行體育鍛煉才會擁有強壯的身體。要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必須利用好體育課堂,學習正確的體育鍛煉方法和技巧。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細心觀察,耐心指導講解,從心靈深處去發掘他們對體育的愛好和興趣,要讓他們主動走出教室,走進陽光,讓他們清楚健康源于運動,有健康強壯的體魄對自己今后成功人生的作用。
對學生的關愛、鼓勵,是引導體育學困生的良好策略,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必須堅持對學生細心觀察,熱情關愛,對每個學生都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清楚地明白只有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才能擁有強壯的體魄,才能把握美好、幸福的明天,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熱愛體育運動,勤于體育鍛煉,主動走出教室,走進陽光,從不愛鍛煉、畏懼鍛煉到主動鍛煉,最終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