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梅
【摘 要】練習課是有效訓練學習對象數學學習技能、錘煉數學學習素養的重要“渠道”之一。練習課為學生學習技能提升搭建了有效“平臺”。本文作者結合新課改教學要求,對小學數學練習課的教學活動開展做一簡要議論。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練習課;教學活動;認知;探究
教育實踐學指出,學生學習素養的提升、學習技能的樹立,需要良好的實踐載體進行鞏固和強化。教育工作者應該為學習對象提供廣闊的實踐“空間”和多樣的訓練“舞臺”。學生群體在探究、分析、解答練習題的進程中,既對所學的數學知識內容進行了鞏固強化,同時,又鍛煉和積淀了解析數學問題的技能水平。筆者發現,在中高年級階段,小學生接觸和遇到了更為豐富、更為復雜、更為深奧的數學知識內容,更需要教師通過數學練習課教學活動,進行了行之有效的鞏固和訓練。本人現結合新課改教學要求,對小學數學練習課的教學活動開展做一簡要議論。
一、練習課教學要能夠“連結”,呈現承接特性
教育學認為,小學生作為特殊學習群體,需要借助于數學問題訓練,來增長數學才干,提升數學技能。練習課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一種常見類型,在數學知識內容呈現上,具有鮮明的承上啟下特點。小學生在分析、解答數學練習題的進程中,能夠較好的鞏固已有數學知識經驗,同時,能夠有針對性、重點性的預習新知內容活動。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練習課的教學中,要發揮數學練習題的承上啟下作用,一方面組織和引導小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內容,進行分析、解答數學練習題的實踐活動,以此鞏固提升小學生數學知識素養。另一方面將新知內容重難點有意識的滲透在練習課案例中,要求學生在閱讀、理解新知識內容基礎上,進行練習題的解析實踐活動,從而為認知、掌握新知內容做好“鋪墊”。
二、練習課教學要強調“互動”,注重導學合一
練習課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有機統一體。教師講解習題,是為學生更好解析習題“服務”,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進程。但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特別是中高年級數學教師練習課講解活動,出現“以講代學”和“放任自由”兩極分化現象,“抹殺”練習課講解的教學“功效”。因此,教師練習課講解活動,應呈現教學雙邊特點,強調“互動”特征,將教師練習題的講解活動與學生解析練習題的實踐活動,二者之間進行有機的結合和包容,讓師生之間在導與學的互動進程中實現“共贏”。如“李明準備給一個邊長為24米的正方形菜地施肥,現在知道一平方米的菜地需要施肥1.5千克,那么這塊菜地需要施多少千克的化肥?李明準備把菜地四周圍上柵欄,至少需要多少米長的柵欄?”練習題教學中,教師針對小學生解析該問題活動中遇到的“面積計算”、“柵欄需要長度”等問題,實時與小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向學生明確指出:“需要給菜地施肥的千克數,可以先依據正方形面積公式求出菜地面積即可,給菜地圍柵欄,需要的柵欄長度實際就是菜地的周長”,讓小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和互動中,及時解決“疑難”,實時解答問題,掌握解析技巧。
三、練習課教學要預留“空間”,強化技能訓練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數學問題的發展功效,設置典型、生動、多樣的數學問題,訓練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技能和數學學習素養。但筆者通過課堂觀摩發現,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將數學練習課當做教師講習的“舞臺”,成為整個課堂活動“主講人”, 小學生始終處于被動聽講的從屬地位,成為遠離解題活動的“旁觀者”,小學生數學解題技能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和培養。這就要求,教師應把練習課作為培養訓練小學生解題技能的重要“渠道”,為學生預留出足夠多的進行自主探究、分析、解答數學問題的活動“空間”,鼓勵小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以及解題經驗,進行獨立自主的學習探究和互助合作的探析解答等活動,教師在此期間對小學生的認知疑惑或解析過程,做好引導和指導作用,保證學生的探析活動不偏離預設目標范圍,實現小學生數學解題技能的有效鍛煉和練習課教學效能的有效提升。
問題:手工課上,老師讓同學們將長為30厘米、寬為18厘米的一張長方形圖紙,剪成大小一樣、邊長都為整厘米數的正方形小圖片。請問所剪成的正方形的圖紙邊長最多為多少厘米?能剪成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圖片?
小學生獨立探究問題條件,指出:“根據題意,該問題表面看似圖形的問題,實際是求幾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問題”。
針對解題要求,小學生個體之間合作討論、分析,指出:“根據題意,要求剪成的圖形邊長為最大數,實際就是求30和18的公因數。進而求出剪成這樣圖形的個數”。
教師對學生合作探析所得的解題方法進行指導,強調指出:“本題解答關鍵是,理解剪成同樣大小、邊長為整厘米數的正方形的內涵要義”。
教師引導小學生用數學語言,“說”出解題過程,其他小學生進行補充和完善,進而總結歸納出這一問題的解題策略。
四、練習課教學要倡導“反思”,提升解題實效
由于小學生數學知識素養薄弱,思考分析能力較低,判斷歸納水平不高,練習題解答中容易出現錯誤和不足,這就需要教師要實時的引導小學生進行認真的“回頭看”,查漏補缺,合作辨析,找出缺陷,及時糾正,從而形成正確解析方法,提升解題實效。因此,在數學練習課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導指點作用,在解析問題結束后,實時的引導小學生認真“梳理”自身解題思路、解答過程,并開展合作辨析活動,傾聽他人見解,綜合多方意見,從而及時改正錯誤,明晰正確解法,保證解題效果。
以上是本人對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數學練習課教學的粗淺認知和探究,在此僅從四個方面做了闡述,希望小學數學教師深入數學練習課教學探研之中,積累寶貴經驗,為有效教學共線才智。
【參考文獻】
[1]盧燕娟.追求數學練習課之“思想”[J].小學教學參考.2008年21期
[2]曹健.小學數學練習課的有效教學初探[J].內蒙古教育.2010年08期
(作者單位:鹽城市阜寧縣公興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