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摘 要】小學數學知識自身枯燥、單調及抽象的特點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讓學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每個知識點的內涵,導致教學效果差,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據此,本文給出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 ? ? 教學效果 ? ? ? 情景教學法 ? ? ? 計算機 ? ? ?解題策略
一、引言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數學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由此可見數學對于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小學數學新課標指明現代的數學教學應當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但是,數學知識有其自身的特點——枯燥、單調、抽象,所以要提高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多種教學方法并用,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據此,本文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二、通過情景教學法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能力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要徹底掘棄和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把主要精力放在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上,關鍵是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所謂教學過程即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對事物的認知過程,以此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但事實證明,傳統“填鴨式”教學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能力,相反,情景教學有著較好的效果,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如教學《長方體的特征》這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教師展出很多個包裝盒,讓學生對這些包裝盒進行分類,然后每個學生給出分類的理由;教師任取一個長方形的包裝盒子,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長方形進行觀察、觸摸,總結長方體的特征;根據學生的總結,教師引導總結出長方體、正方體的所有特征;讓學生用橡皮泥做頂點、長短不同的細木棒做棱,四人一個小組合作制作一個長方體、一個正方體。
這樣的設計,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使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還啟迪了思維的發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要想法設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課堂學習,創造良好的情境氛圍。
三、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計算是小數數學教學不得不提及的內容,也是最讓教師困惑的地方,因為很多小學生對于計算沒有任何概念,更談不上理解,對數學計算沒有興趣,這樣勢必會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1.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借助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在游戲中培養興趣。例如: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引入數學游戲“碰球”,既能進行口算練習,也能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
(2)用故事激發興趣。數學中一些知識點有其歷史淵源,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歷史典故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既能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也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如: 在教學簡便運算前,首先給學生講解數學家高斯創造性地解答“1+2+3+……+99+100”這100個自然數之和的故事。
2. 講清算理,加強學生對法則及算理的理解
具體方法如下:
(1)領悟法。如:在低年級講授進位加法時,可讓學生在擺一擺、畫一畫、數一數的基礎上體會湊十的過程,發現滿十進一的現象,學生會對“十進制”這一自然數的進位方法有很好的認識,在計算中應用到滿十進一的理論時才不會疑惑不解。我們把這種方法稱為“領悟法”。
(2)對比明理法。如:二年級學習三位數加、減法時,涉及口算、估算、豎式計算,對于這一知識的教學,我改變計算題以做題為主的慣例,鼓勵學生多動嘴說,說一說算理,說一說想的過程,目的在于使學生的思維高度活躍,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解題策略
小學數學新課標的最大特點就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鼓勵猜測和探索。此外,新課標中還提到了學生要重視檢驗,并形成習慣,故把探索、猜測及檢驗有機結合,形成一種新的解題策略,即“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如:一個籠子里有雞兔兩物,數一數有28個頭,有100個足,問雞兔各幾只?
這種“雞兔同籠”的問題,一般都是用“假設法”求解的,但“假設法”的思路(邏輯思維)難以被一般的小學生理解。如果我們運用“探索→猜測→檢驗→探索→猜測→檢驗→……”這一解題策略,那么我們可以得到小學低年級學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的下列解答。
探索:因為100÷4=25,所以0<兔的只數<25。猜測:取0~25的中間數13作為兔的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13=15(只)。檢驗1:總足數=4×13+2×15=82。探索:因為82<100,所以13<兔只數<25。猜測2:取13~25的中間數19作為兔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19=9(只)。檢驗2:總足數=4×19+2×9=94。探索:因為94<100,所以19<兔只數<25。猜測3:取19~25的中間數22作為兔的只數,則雞的只數為28-22=6(只)。檢驗3:總足數=4×22+2×6=100,正好符合題意。所以籠中有兔22只,有雞6只。
上述解答雖然看似麻煩費時,但富含探索意識。其中,不斷合理猜測與檢驗,并對檢驗結果進行校正,從而逐步逼近,直至找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符合人類探索、發現、發明、創造的認識過程,真正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
五、結論
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學科,對學生邏輯思維形成、創新能力的開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教學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利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通過情景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石寒燁.奏響數學課堂的前奏——淺談提高小學數學情境導入的實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 2013(10).
[2]石文鳳.如何激活課堂的情境教學法[J].小學教學參考,2009(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