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菲
摘要:古箏音樂的審美特征主要由曲譜及技法所構成,在長遠的發展歷程中,古箏音樂逐漸體現出了悲情美學特征以及氣韻合觀美學特征。本文將從古箏音樂美學的起源著手,深入探討其發展歷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詮釋古箏音樂。
關鍵詞:古箏 音樂美學 悲情美學 氣韻合觀
古箏是我國所特有的一種傳統民族樂器,隨著時代的變遷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古箏是一門以演奏為主的音樂藝術,在感覺主導的基礎上擁有其自身的特點,古箏音樂美學源自于特定的歷史文化環境,經過了長時間的歷史發展進程,社會性較強。從古至今,古箏音樂美學始終是處于不斷發展中的。
一、古箏音樂美學的起源
古箏興起于“二女爭瑟”,到戰國時期,受當時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經濟等因素影響,古箏得以廣泛流傳,并在向不同區域滲透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美學特征。
古箏音樂美學滋生于具體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并有一段漫長而有序的發展歷程。最初古箏音樂美學是以中國封建社會為土壤開始滋生,在這樣的環境下表現出來的美學特征帶有濃厚的等級色彩,凡古箏使用者或受眾皆屬于特定的社會階層,身上具有這一階層獨特的歷史印記,然后這種印記又被植入古箏音樂美學發展的過程,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發展到現代,雖然其中的階級性已經大大減弱,但是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其自身獨有的文化特征,古箏音樂美學受新時期的影響也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但不論怎樣發展,古箏音樂始終都是以具體的音樂內容、演奏手法等為基本載體,通過曲譜和技法等共同構成古箏音樂的審美特征。
二、古箏音樂美學的發展歷程
(一)古箏音樂悲情美學發展
悲情美學是古箏音樂美學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在古箏藝術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中,其音樂母題也不斷豐富而呈現出多樣化,悲情藝術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宣泄出口,逐漸發展成為古箏音樂的主要分支,悲情美學也成為古箏音樂美學發展歷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階段。古箏音樂悲情美學所帶給人的感受應該用熱耳酸心來形容,一切體現悲涼、悲壯、悲傷、悲憤等悲劇美學元素的作品,在古箏曲中所占有的分量是不容小覷的。例如《蘇武思鄉》《姜女淚》《臨安遺恨》等古箏作品,表達的皆是悲壯、悲傷、悲涼等美學情感,這些悲情美學元素融合于一體,不斷發展,就構成了完整的古箏音樂悲情美學。
古箏音樂悲情美學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發展歷程。悲情美學始于戰國末期,到兩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時期,悲情美學以一種淺淡和外化的方式在古箏音樂中加以表達,從宋朝開始,古箏音樂流行以悲為美,并且此后悲情美學一直處于相對穩定的發展狀態中,通過長時間的緩慢發展,最終在古箏音樂美學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影響。
古箏音樂悲情美學的特征包括悲壯、悲傷、悲涼等多種,其中慷慨激昂的悲壯是我國古箏音樂悲情美學的主導特征。以《臨安遺恨》為例,此曲主要表達的是岳飛悲壯的一生,開頭一句就奠定了整首曲子的悲壯基調,在開頭的慷慨激昂以后,隨之而來的是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但是于含蓄之中又更加將岳飛征戰疆場,最終卻落得“三十功名塵與土”的悲壯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國仇家恨,千軍萬馬,最終化為塵土飛揚,有心報國,到頭來終是難圓己愿,令人無限惋惜。
古箏音樂悲情美學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從古代延伸至今,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和階段,最終美學情感與音樂情感完美融合,由此形成了古箏音樂獨特的悲情美學特質。
(二)古箏音樂氣韻合觀美學發展
所謂氣韻伴隨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而產生,在人與自然、自然萬物之間不斷滋生出無限的生機。氣韻是中國傳統美學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氣韻的認識從古代即已開始,并不斷發展延伸至今。中國的傳統美學認識,氣韻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生長、呼吸、律動,都是氣韻的一種生動的表現。至司空圖時代,以意境、物境、情境為主體的三境說代表了氣韻研究的進一步發展,至此,古箏音樂氣韻合觀美學開始擁有了自身獨特的美學特質。
古箏音樂氣韻合觀美學源自于中國傳統的藝術美學,并在具體的演奏技法以及古箏材質選擇等方面得以體現。古箏音樂氣韻合觀美學十分注重演奏以及曲譜與自然之間的氣韻流動和協調,縱觀古往今來的諸多古箏名曲,無不體現了這一重要特征。
從古箏演奏技法來看,傳統的演奏技法主要分為左、右手兩大類,左手韻是演奏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平直音線經過左手在弦上持續的上下顫動后,單調的音線開始體現出優美的顫音,這樣的審美享受是由古箏演奏技法所營造出來的,更是技法背后獨有的氣韻合觀所賦予的。從單薄的直線轉變成曲折的波浪曲線,通過氣韻將原有的平淡沖破之后,波浪所表達出來的正是古箏音樂氣韻合觀美學特征所帶來的審美感受。
氣韻合觀在整個古箏音樂美學發展歷程中一直處于活躍清晰的狀態,這種將個人情感與自然天地融合的方式所創造出來的美學特征在中國美學史上占據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氣韻合觀作為中國傳統的美學特征,始終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對古箏音樂美學的發展與完善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結語
古箏音樂是我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既具有悲情美學的特質,又充分體現了氣韻合觀所帶來的靈動。從戰國時期起源并發展至今,古箏音樂的美學特質在不斷的發展中逐漸完善,最后形成自己所獨有的特點,既有時代的印記,又不缺乏自身的魅力,它所表現出來的是屬于自己的,同時又與中國傳統美學息息相關的審美特征。古箏音樂在這樣的美學特質引導下,將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完美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
參考文獻:
[1]王殉.中國古箏音樂美學研究論綱[J].藝術百家,2011,(06).
[2]李姣.淺談古箏表演與音樂美學原則的結合[J].藝術科技,2014,(02).
[3]楊秀麗.古箏樂曲中美學意蘊研究[J].音樂大觀,2013,(19).
[4]陳娟.古箏曲《楓橋夜泊》蘊含的音樂美學思想[J].音樂創作,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