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濱
【關鍵詞】 小學;音樂教學;生活化;思考;探索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60—01
對于初級教育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音樂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修養,而且還是一把開啟智慧寶庫的鑰匙。在當今小學音樂教育方面,應適當加強藝術教育與育人為本相結合的教育理念,進一步對藝術教育進行研究和探索。當前小學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繁多,所以更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思考和實踐、不斷創新,還需要以小學音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為切入點,對其進行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實施小學音樂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意義
小學階段是重要的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在此期間所養成的習慣很有可能伴隨其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在小學時期做好音樂的教育工作顯得至關重要。由于小學生各方面仍然處于發展時期,對待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因此,對小學階段的教育要予以特別的重視。
音樂可以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是小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陶冶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方面。因此,在進行小學音樂教學時,教師要將學生生活中的一些故事滲透到音樂教學中,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還可以讓他們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從而更好地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二、關于小學音樂教學生活化的思考與探索
音樂是一種對情感的表達。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將側重點放在對學生音樂情感的培養上,加強學生對音樂情感的體驗。那么,怎樣通過音樂教學手段加強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值得每個音樂教師進行研究。筆者以為,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投入情感,要用愛與學生交流,利用自己的快樂情緒來感染學生。
1. “改造”歌詞。歌詞是表達音樂的一種形式,雖然沒有過多的語言來修飾,但卻是每個人接觸歌曲的一種直接形式。將歌詞編成故事,用歌詞來描寫人物的性格、習慣、動作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內選出一些適合學生的音樂放給他們欣賞。還要利用較通俗的形式將音樂內容講給學生聽,使學生更加了解音樂內容所表達的含義。還可以用豐富的肢體動作和語言能力,創編出符合歌曲含義的動作或故事。
在音樂教學中,將歌詞改編成學生喜歡聽的小故事,既利于學生接受,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很多被使用的兒歌都是由此演變而來,朗朗上口,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也能對歌曲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2. 培養學生的聽覺。教師要讓學生多聽音樂,通過各種有趣的手段來激發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從中引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還要培養學生聽音樂的習慣,讓學生逐漸學會從中分辨出音樂中節奏的區別。比如,教師可以給一首歌曲配上畫面和圖案,讓學生通過想象自己創編故事。學生的表現是他們真實情感的流露,這樣可以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 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音樂教學還具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注重為學生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物質環境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這種環境包括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學校的環境。教師在這些環境的布置和裝扮上要用足心思,首先這些環境要具備安全、衛生、舒適等特點,而且在裝扮的形式上還要能吸引學生。物質環境之外就是心理環境的設計,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為學生構建一種健康的心理環境,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給學生一種平等的心理暗示,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4. 拍打節奏,提高學生的樂感。拍打生活中的節奏,讓音樂更加生活化。生活化音樂教學思想,是將節奏放在首位,利用身體各個部位作為打擊樂器,可結合語言和肢體動作進行練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對于歌曲中的一段歌詞,可以讓學生先反復朗讀,體味其中的節奏感,然后再拍打節奏。同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將一些兒歌和童謠進行有節奏地朗讀,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
此外,教師還可以教學生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和舞步,豐富學生的肢體語言。如,在做游戲時可以讓學生模仿自己,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智慧來創編動作,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編能力。再如,在勞動時,可以放一些有關勞動的歌曲,這些歌曲和舞蹈動作都能結合當時的生活環境,會很容易讓學生接受,方便他們記憶,為其打下良好基礎。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