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樹蓮
【關鍵詞】 教學評價;創新;激勵;客觀;
互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3—0081—01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為一名教師,只把功課教好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對學生有效的評價是促進其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充分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引導、鼓勵、表揚、互評等積極的評價為主,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評價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評價語言單調,缺乏創新性
在新課改浪潮的推進下,我們驚喜地發現,每位教師都在努力改變,其中最顯著的改變就是評價語言。“你真棒!”、“你真聰明!”等充滿正能量的激勵性語言不絕于耳,這從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了學生的發展與進步。但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一種聽覺疲勞——學生回答對了,老師說“真棒”,學生茫然,“棒在哪里?”如此長年累月的單調評價,會使課堂失去生機和活力,變得機械而枯燥,會使學生失去回答問題的動力和期待,變得無趣而被動。反思一下,我們能不能讓自己的評價語言活起來,讓評價語言充滿學科的味道?作為語文課堂的評價應該有語文的味道,突出語文的學科特色,應該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實踐能力做出相應的評價,利用評價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不要讓公式化的評價語言成為所有學科的通用語言。
二、評價流于形式,缺乏客觀性
評價貴在真誠。盧梭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我們的課文是以文字為載體,承載著人的情與意。因此,教師的評價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投入真情的。真誠的評價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尊重的基本常識。縱觀許多語文課堂,評價僅僅成了一種課堂的裝飾,為評價而評價,教師有時并未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而是沉浸于下一個教學環節的構思中,對學生的許多奇思妙想只用“不錯”這樣空洞的語言一帶而過,使學生思維的火花瞬間熄滅,使得許多本會更完美的課堂生成失去嫵媚。其實,教師應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不吝嗇賞識與贊許,更不丟失糾正與引導,用客觀、公平、幽默、風趣的評價方式營造一個充滿尊重與賞識的課堂氛圍,真正促進學生品格與智慧充分、自由地發展。
三、評價注重結果,缺乏激勵性
新課程標準中更加重視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教育評價不應該只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與評價。筆者曾經聽過二年級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的公開課。課上有個學生很有感情、抑揚頓挫地讀道:“現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老師滿面微笑,熱情洋溢地評價:“這個句子你讀得太好了!老師一下就聽出你的自豪與強大,請你再讀一遍,請大家仔細聽!”學生挺直腰板,讀得更加有板有眼,其他學生也聽出讀好這句話的關鍵。教師的賞識評價讓學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發,并使火花熊熊燃燒,照亮全班,使整個課堂充滿了生機。
四、評價方向單一,缺乏互動性
課堂評價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方法。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作出客觀、真誠、準確的評價,而且要教會學生如何自我評價以及評價他人。大部分教師忽視了后者,導致了課堂評價的單向性,使學生成了被動的評價者。如果在課堂上運用合作評價法——相互評價法,學生就會更積極、更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因為他們將成為評價的主導者,他們會更認真地去傾聽別人的發言,以便給同學更準確、忠肯的評價。這樣既使課堂的互動性極大地提高,又使評價的真正意義得到升華,培養了學生養成認真聽課的學習習慣,使得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更強。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師在課堂上要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言之河中,為學生提取鮮活靈動的語言之水。準確地評價、機智地引導,使課堂評價更具輔助與點睛傳神的力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效率,這樣才能創造一個又一個靈動的課堂。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