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萬堂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問題;實踐活動;練習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3—0101—01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那么,如何使枯燥的數學教學生活化,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一、課堂教學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乃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需求。
例如,在教學“認識小數”這部分知識時,筆者靈活處理了教材,把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小數的認識雖是新授知識,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學生在生活中經常看到。因此,在課前,筆者收集了許多超市的廣告紙。在上課一開始發給學生,讓他們觀察,說出商品的價格,筆者隨機板書,從而引出小數的概念。然后再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里還有小數,并出示了自己收集的一些帶有小數的資料。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學會了小數的讀法,對小數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樣,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實踐中親身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為后繼數學知識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二、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境聯系起來,不僅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可以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所在,從而真正愛上數學。
例如,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小朋友排隊、路燈等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最后讓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且還使他們體會到只要用數學的眼光留心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實際,就能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蘊含著數學規律。
三、數學實踐活動生活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有利于發揮數學的整體功能,對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有著積極意義。在數學活動中,一方面可由教師結合有關數學知識提供一些數據,讓學生自行設計相關方案。例如,“請設計一份組織全班學生春游的詳細方案”。同時對多樣化的結果方案進行比較、分析,既培養了學生合理理財的意識,又讓學生增長了知識,提高了組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由學生根據生活中的事物,結合有關數學知識,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并鼓勵他們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四、練習設計生活化,提高操作實踐能力
課后練習是學生理解、鞏固和掌握所學知識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課后練習生活化,可以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后,筆者布置學生回家測量家里客廳的長和寬,求出客廳的面積。再測量一下地磚的長和寬,并算出它的面積,最后估算一下客廳里鋪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塊?如果一塊地磚50元,一共需要多少錢?在教學中又開展了“設計你的臥室”的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要求學生先做好地面的設計,包括家具擺放的位置,還要選擇適合室內空間的地板、家具、粉刷墻壁和天花板的涂料、電器等。設計好圖紙后,再進行市場調查,通過各種途徑調查建材規格、型號、價格等一系列信息。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既能將已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又能考慮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使學生興趣盎然,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