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俊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越來越主要,能否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僅直接影響小學語文的教學成績,而且直接影響一個學生學習各種知識和進入社會后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必須要從低年級就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結合教學實踐,總結了從“看、演、說、聽、畫、讀”六個環節著手,指導小學低年級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低年級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對策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科書所選課文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可讀性很強,并且淺顯易懂,既貼近兒童生活,富有童趣,對兒童有吸引力,又能開發兒童智慧,啟迪兒童心靈。教學中,教師如能緊緊抓住兒童閱讀的興趣點,從直接影響理解課文內容的插圖和字、詞、句等相關因素入手,點撥引讀,激發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就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一、以“看”導讀
“看”,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感知事物立體性,激發直覺思維,增強直觀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以插圖、動畫課件等形式,將文字描述的事物直觀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過引導學生認真“看”(圖),幫助學生把事物與字、詞、句緊密地聯系起來,就會使學生在頭腦里牢牢留下二者統一的深刻形象,達到事半功倍和“一舉多得”的效果。如,學習理解《荷葉圓圓》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時,小動物們把荷葉當作“搖籃”“停機坪”“歌臺”“涼傘”及“躺”“立”“蹲”“捧”這些動詞時,先讓學生一邊閱讀課文,一邊觀賞課件彩色圖片,然后對照銀幕進行描述荷葉給小動物帶來的快樂。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理解了疑難詞句,復習鞏固了字音,還再現了生字字形,鍛煉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和看圖描述的能力。
二、以“演”引讀
語文課的內容所表述的事物都蘊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之中,在閱讀教學中,采取生動形象的表演通過師生互動,既能夠把課文中語句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現出來,將學生帶入意境中去充當教材中的角色,使學生在語言上得到感染,又能夠引導小學低年級學生入境閱讀理解課文,使學生思想上受到教育,在情感上受到陶冶,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如,引導學生學習《四個太陽》第二自然段的過程中,給學生戴上落葉及水果的頭飾,師生互動表演,讓學生從中體會“邀請”的意思及禮貌語言,以及品嘗水果的快樂心情。有些課文中,那些表情達意比較深的動詞、形容詞及優美句子,用文字和口頭解釋學生又難以接受,教學中教師可輔之動作做一做,調動學生的感覺和知覺,引導學生揣摩品味,入文入境,就會從中悟出意思,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在思想上產生共鳴。
三、以“說”誘讀
“說”不僅能夠激發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通過“說”與“讀”結果比較鑒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低年級學生思考問題往往缺乏深度,但在比較中鑒別、理解課文,既會使學生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讓學生有成就感,又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激勵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如,學習《曹沖稱象》第三自然段時,其中第二句話,可以先讓學生讀出“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誰能提得起這桿大秤呢?”一句,然后引導學生“說”,“能不能把這個句子換成:‘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誰也提不起這桿大秤?”讓學生進行比較,最后,再放到課文中通過讀理解設問的語氣。學生自然得出了:“兩個句子意思一樣,句子的表達方式不同,標點符號不同,讀的語氣不同,從而使學生感知到問句讀起來理由顯得充分有力”的結果。
四、以“聽”助讀
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聽”話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更能通過對聽的內容進行準確的歸類和邏輯理序,促進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語文教學中,要十分重視“聽”的環節。如,教《荷葉圓圓》中“荷葉圓圓的綠綠的”時,先讓學生聽老師讀,聽清楚這一句話有幾個詞,在哪兒停頓,哪些詞語讀的音重些,學生聽后一一作答。這種訓練旨在培養學生聽話要專心和邊聽邊想的習慣,同時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感知句子的基本結構,用連詞連句的讀書方法來理解句子的內容。
五、以“畫”促讀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讀懂課文,啟迪思想,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感知語言表達的內化過程。為此,教師要創設“字—詞—句”結合的環境,讓學生在說話、寫話中有形可仿。如,學生對《莊稼的好朋友》一課第二句理解后,接著再讓他們仿照畫出“七星瓢蟲和赤眼蜂也是莊稼的好朋友”這個句子的停頓和重音。學習理解“你看,那七星,連起來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可讓學生先認識北斗星,再用筆在書上連起來,看像什么,然后老師用彩色粉筆在掛圖上連起來,進行對照。這樣一畫,畫出了語言文字描寫事物的準確性和形象性,畫出了“勺”字的意思,使學生從中領會到說話和寫話用詞要準確、生動,句子要完整。
六、以“讀”練讀
作者表情達意,體現在具體的課文之中,有的比較明確,有的比較含蓄。要使學生領會課文內容,受到思想教育,必須加強朗讀。從朗讀中悟出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加深對課文語言行為的理解,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語文閱讀教學,朗讀是調動情感的主要因素,只有情感調動起來了,才能加深對語文的認識。如,教《要下雨了》一課第八自然段時可這樣安排:
(1)當小白兔聽了螞蟻說的話以后是怎樣行動的?(學生看書回答:“加快步子往家跑”和“一邊跑一邊喊”。)
(2)“加快”是什么意思?(學生讀書體會:比上次跑得還要快。)
(3)“一邊跑一邊喊”又是什么意思?(學生讀書體會:跑的時候喊。)
(4)照著書上的詞和句子全班學生一起喊一遍。(全班學生大聲讀)
(5)讓學生在原位上體會加快步子一邊跑一邊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