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遙
在美國漫畫《X戰警》里,有一位強大的導師“X教授”,他創辦了一所通過激發學員超能力來為社會做貢獻的學校“X學院”。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一位非同尋常的“校長”——原斯坦福大學教授、現為培訓達人的塞巴斯蒂安·特龍。他曾領導團隊在谷歌的X實驗室里發明各種前沿新品,之后又創辦了在線教育平臺Udacity,致力于讓普通人脫胎換骨,學有所成,進入高科技公司服務。
![]()
特龍的外表跟漫畫里的X教授的確有幾分相似——寬闊的額頭、健壯的身材,但表情卻不像漫畫英雄那么冷峻,而是經常帶著微笑。1967年,特龍出生于德國城市索林根,21歲在希爾德斯海姆大學修完了計算機和經濟學的學士課程。1995年,他獲得波恩大學計算機科學和統計學博士學位,之后進入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從事機器人研發工作。
在移動機器人定位領域,特龍可謂成績斐然。從1998年起,他先后開發了多個機器人系統,全都應用在實踐中。位于華盛頓的史密森國家博物館安裝了他開發的引導系統,可以疏散成千上萬的游客;匹茲堡的一個療養院將他研發的交互式人形機器人用于服務工作;2002年,他又開發出一種可用于礦山測繪的機器人。一年后,特龍來到斯坦福大學任教,領導研發機器人“斯坦利”。這是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所采用的技術在當時獨步全球。2005年,特龍和他的團隊憑借“斯坦利”贏得了美國無人駕駛汽車挑戰賽大獎。
很快,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向特龍發出邀請,希望他參與創建谷歌最神秘的部門——X實驗室。這是一個高度保密的地方,專門研發那些聽起來就像白日夢一樣的頂尖創新項目。特龍欣然同意。隨后幾年中,他將“斯坦利”的成功經驗引入X實驗室,帶領團隊相繼開發了谷歌無人駕駛汽車、谷歌眼鏡等備受關注的實驗性產品。
特龍把自己視為“教授”與“實業家”的綜合體。他喜歡帶領學生去開發最前沿的領域,但又不希望這些技術脫離實際。X實驗室雖然充滿奇思妙想,但太富于前瞻性,離產業化和商業化還有很遠的距離。2012年,特龍離開了谷歌,開始專注于一個全新的實業項目——在線教育。
“在大學任教的同時,我也走出象牙塔,自擔風險并嘗試創造新的事物。”特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認為將教育從現有大學中獨立出來是有益的,因為企業想雇傭的員工和我在斯坦福教出的學生非常不一樣。”他敏銳地意識到,互聯網教育時代已經到來。
“我在斯坦福上課時,課堂里只能容納200 多名學生。于是我開始嘗試把課程、作業、資料都免費放到網上,讓更多人選修。”特龍說。這個網絡教學平臺就是他在2012年創建的Udacity,不僅有教學視頻,還可以參加測試。他在斯坦福講授的“無人駕駛汽車設計”成為第一批上線的課程之一。出人意料的是,這門課居然吸引了來自190個國家的16萬名學生,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0歲,而最大的已經70歲了。特龍還發現,考試成績排在前400的學生中,居然沒有一名來自斯坦福大學。他意識到,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價值。經過認真考慮,特龍決定辭去斯坦福的教職,全身心投入Udacity的運營,免費課程逐漸增加到60門,還設計了互動論壇和社交平臺。
同時,與Udacity類似的開放式教學網絡不斷涌現。但特龍的競爭對手們都喜歡仿效大學課堂的做法——深奧的教材、龐雜的課程、嚴格的考試,不同老師按各自想法設計講義,給學生布置作業,并要求在截止日期前上交,否則沒有成績。但特龍深知,每個人的學習速度是不同的,何況有工作的人根本無法抽出很多時間,他們需要的是快速而精準地學習具體技能。
因此,Udacity開創了一套自己的教學風格:精煉、有趣。特龍及其團隊設計的課程相對統一、淺顯;教學視頻短小精悍,一個知識點講完,馬上進行測試;不設教學進度表,學員不必按時上課和交作業。用特龍的話說:“我們完全避免了灌輸式講課。”互動式課堂上,教授簡單介紹主題后便由學員主動提問,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特龍認為這將是教育的未來,書本教學是過時又無效的方式, “我們認為寓教于練比寓教于聽更重要”。
有人把Udacity稱為“專業技能培訓站”,它致力于提供一個低門檻平臺,讓“菜鳥”們迅速入門或者升級。正因如此,一名9歲的印度女孩得以通過Udacity學到了完整的電腦基本技術。
由于大部分課程是免費的,當在線注冊學員超過75萬后,一個新的問題提上了日程:如何贏利。特龍決定推出“職業發展服務”,使學員與招聘公司聯系起來。Udacity與包括谷歌、臉譜在內的多家科技公司合作開設了專業課程,比如為他們培訓前端網頁開發員、安卓系統開發員、數據分析師等。通過對學員所選課程、上課情況以及興趣等數據的分析,Udacity把相應公司和學員配對,然后給他們發郵件,詢問是否對這個公司感興趣并愿意申請。每個得到推薦的招聘公司會付給Udacity一定的費用。
去年,特龍在Udacity創立了一個學位,叫“納米學位”,寓意它像納米一樣小巧靈活,作用卻很大。它的課程通過在線集訓的方式,教授實用的工作技能,學員們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完成課程后可獲得一個“納米學位”證書。這個證書的含金量可不小,目前已被硅谷的一些大型公司認可。“如果只看簡歷上的背景,很多學生無法進入高科技企業,但我們的課程可以改變這一點。”特龍透露,“納米學位”證書已經發出了5萬張,不少人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了心儀的工作。“一位小學教師因此變成了軟件工程師,另一位職業高爾夫球手成了數據研究員。我們可以幫助那些不能適應現有職位的人換工作。”
目前,與Udacity展開合作的科技公司已經達到19家。特龍希望未來能在全球范圍內尋找人才。Udacity已經提供了8000份獎學金,以吸納更多優秀的學員注冊。“當我知道某個學員在谷歌找到一份工作,我會感到興奮。”特龍說,“他們在多年之后回首往事時會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Udacity。”
今年秋天,Udacity打入了印度市場,新一輪融資后,很可能擴張到中國。盡管還處于早期磨合階段,但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已經被很多人看做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