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循不同的研究理路和基于不同的理論視域,關于國家認同的研究會得出截然不同的基本結論。在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視閾內, 國家認同對象的階級性工具、國家認同主體的階級性歸屬、國家認同內容的階級性內核、國家認同生成的階級性對話等使得國家認同概念的階級性內核得以彰顯。國家認同的研究,尤其是國家認同建構路徑的選擇,應以國家認同的階級性為基點,以對國家的具體階級階層狀況的剖析為出發點,而不應做脫離現實的抽象化解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國家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認同;階級性
中圖分類號:D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08-0041-04
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給現代國家的國家認同提出了諸多課題,國家認同成為認同問題研究的焦點。近年來,國內學界就國家認同的概念、內涵及其與民族認同、族群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超國家認同等其它認同形式之間的關系、國家認同面臨的挑戰及建構國家認同的路徑與方法等進行了多學科、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探討。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為基礎,通過審視國家認同的對象、主體、內容、生成,以探究國家認同的階級本性,并揭示出須加以高度重視的國家認同研究理路。
一、國家的概念及國家認同對象的階級性工具
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認為,國家既不是一個永恒的實體,也不是外部強加于社會的一種力量及理性的形象和現實,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皣沂浅姓J: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1]170國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社會分裂為不同的階級,為了實現控制階級對立與調和階級沖突而不致使社會解體的需要的產物。究其本質,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與機器?!坝捎趪沂菑目刂齐A級對立的需要中產生的,由于它同時又是在這些階級的沖突中產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這個階級借助于國家而在政治上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因而獲得了鎮壓和剝削被剝削階級的新手段?!盵1]172列寧亦指出:“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迫使一切從屬的階級服從于一個階級的機器。”[2]國家是作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維護公共秩序以鞏固其統治地位的階級統治的工具而存在的。
既然作為國家認同對象的國家在本質上是階級統治的工具與機器,國家內含著階級的差異與對立,那么,國家認同就必然具有內在的階級性,內含對特定階級關系及統治階級統治地位的認同,這是分析具體國家的國家認同問題所必須觀照而不容無視的深層問題。在當今世界,國家具有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性質上的本質區別,階級的現實存在依然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點。如果無視現實國家的階級本性,有意無意地忽視或拋卻國家認同的階級性,而僅停留于對國家認同的一般理論分析,那么國家認同就是一個空洞的抽象,正如“如果拋開國家內部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國家所由建立的所有制基礎,它就是一個空洞的抽象;如果拋開全球化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斷蔓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控制的全球經濟和政治秩序,全球化也是一個空洞的抽象”。[3]從國家的階級性出發審視國家認同意識,其至少包含三個基本層次,即對由其憲法所規定的國體即國家制度的階級性質的認同,對為其國體所要求的、由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并適應其民族文化特點所形成的政體即國家權力體制的認同,以及對由執政黨和上層領導集團所實行的施政綱領的認識和態度。[4]在這三個層次中,最根本的是對處于第一層次的一個國家的國體的認同,是對于由社會各階級、階層在國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來的國家根本性質的認同。
同時,國家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具有形式化超階級性的公共性的一面。馬克思指出:“隨著分工的發展也產生了單個人的利益或單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個人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而這始終是在每一個家庭集團或部落集團中現有的固有聯系、語言聯系、較大規模的分工聯系以及其他利益的聯系的現實基礎上,特別是在已經由分工決定的階級的基礎上產生的?!盵5]8485每一個力圖取得統治地位或已經取得統治地位的階級,無不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宣稱為普遍的共同利益,將自己形象化為全民利益的代言者與保障者。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和機器,國家一方面具有政治統治職能,將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與沖突控制在確保公共秩序穩定和政治統治穩定的范圍之內,從根本上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以執行社會管理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國家執行了社會管理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社會管理職能在國家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此前是由氏族組織來進行,國家產生后這一職能集中到由統治階級掌握的國家政權手中,具體體現為由一套承擔和行使公共權力的組織機構所組成的政府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國家在承擔有益于全民利益的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同時,獲得了包括被統治階級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的認同。恩格斯指出:“只要被壓迫階級——在我們這里就是無產階級——還沒有成熟到能夠自己解放自己,這個階級的大多數人就仍將承認現存的社會秩序是唯一可行的秩序,而在政治上成為資本家階級的尾巴,構成它的極左翼?!盵1]173作為國家認同對象的國家的公共性使得國家認同本身亦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
二、國家認同主體的階級性歸屬
現代國家的國家認同主體是獲得了一個國家成員資格的公民個人。公民個人既享有國家賦予并提供保護的各項法定權利,又須承擔對于國家的各種法定義務。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人是現實的人,是處于既有的歷史條件和關系范圍之內的人,而不是玄想家們所創設與解讀的抽象的脫離了一切社會屬性的“純粹的個人”。“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同樣,他也是總體,觀念的總體,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的、自為的主體存在,正如他在現實中既作為對社會存在的直觀和現實享受而存在,又作為人的生命表現的總體而存在一樣?!盵6]在階級社會中,任何人都歸屬于某一個階級并處于現實的階級關系之中,其鮮活的個性由階級關系所決定和規定。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批判了關于人及其平等的脫離了現實的抽象化論調,指出:“為了制定基本公理——兩個人以及他們的意志是彼此完全平等的,他們之間沒有一方能命令另一方,我們決不能用隨便什么樣的兩個人。這兩個人應當是這樣的:他們擺脫了一切現實,擺脫了地球上發生的一切民族的、經濟的、政治的和宗教的關系,擺脫了一切性別的和個人的特性,以致留在這兩個人身上的除了人這個光禿禿的概念以外,再沒有別的什么了,于是,他們當然是‘完全平等’了?!盵7]因而,國家認同研究須基于國家認同主體即公民個人的現實性,尤其是以其階級性為重要著眼點。
但是作為資本主義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自由主義的公民身份理論則從抽象的人出發,論析公民身份及國家認同的建構。自由主義“最深層地植根于不同自由主義學派所共同始于的那個理論假設,即個人乃是一種孤立的、非社會的造物和一種只關注個人一己私利的造物,而所謂社會和政體只是個人與社會聯合的結果而已;因此,在他們看來,個人才是道德和政治義務的真正本源”。[8]自由主義強調公民身份具有平等性,主張在一個由公民組成的政治共同體內,每一個獲得了公民身份的人,不管其種族、血緣、語言、文化習俗、歷史傳統、宗教信仰有何差異,作為國家成員的資格是平等的,在享有權利與承擔義務上一律平等。“程序性自由主義的最大特點在于,它抽象化掉了什么是最有價值、最值得尊崇和最人性的生活方式的問題,抽象化掉了人們之間的文化和價值差異,轉而求助于看似更為堅實的根基。其著眼點完全在于個體的自由、權利和合法程序,而不是歷史文化的參照點或關于良善生活的理念。”[9]然而在現實中,擁有了自由主義所謂的公民身份的人是否真正處于平等地位并在事實上是平等的,則必須深入探討和揭示“公民身份賴以運作的社會和政治背景是什么”這一根本問題,但是“自由主義傳統的思想家業已提出了各種規范性理論以解釋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內涵,但卻沒有深入探討階級、性別、種族差異以及其他社會裂痕給個體成員所造成的各種限制。既然所有的公民身份權利都涉及資源的分配,既然所有的義務都必須在社會的背景下才能夠得到履行,那么,有關公民身份的探討同時也就是有關權力的探討”。[10]
基于抽象個人的公民身份的平等性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階級社會中階級之間的現實差別與對立,及其所導致的抽象公民身份與現實中公民個人實際享有的權利之間的差距?!叭藗冏鳛楣竦钠降然赡苡绊憣τ谏鐣町惖纳鐣兄?,但并不能改變階級之間的物質關系。換言之,公民身份的發展可能改變人們的自我認同方式,而且可能改變人們對于社會和階級的不平等感覺,但僅此而已。”[11]因此,不能以抽象化了的公民身份對國家認同作抽象性分析,而必須融入階級因素,結合對具體國家階級階層狀況及所謂的公民身份的實質內涵的探究,具體分析一個國家公民個人的國家認同,同時藉此揭露自由主義公民身份理論的意識形態性及其守護的階級利益。如德里克·希特所言:“我們不應忘記,公民身份模式代表著國家由地位平等的公民所組成,他們享有同等的權利,并且僅僅是由于這些權利和相應的義務與國家發生聯系。資本主義把經濟關系放在首要地位,對這種平等主義的政治結構造成了破壞?!盵12]在全球化時代的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與處于加速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社會結構發生著較大調整,社會階級階層關系發生著較大轉變,探究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家認同應以其現實國情出發,特別是應從其社會階級階層的具體境況出發,而不能與之相脫離。
三、國家認同內容的階級性內核
對于國家認同的具體內容,學術界一般將其劃分為國家的政治性認同與國家的文化性認同,即國家認同內含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兩個層面,前者指向國家的政治權力、政治制度、政治理念、政治運作等,后者指向國家的主流文化、風俗習慣、歷史、語言等。但從根本上考究國家及文化的本質時,國家認同的內核為政治認同。“公民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立足于理性和反省,公民擱置自身不同的文化身份、族群歸屬、對祖國的情感依戀,而把忠誠與熱愛指向作為公民共同體、法律共同體、制度共同體的國家:公民所忠誠和熱愛的國家不是種族、語言、文化的人民的同一體,而是一種能為多元背景下的公民實現公民權利、形成彼此間平等尊重提供法律規范、制度安排的政治共同體。”[13]亦如哈貝馬斯所言:“公民民族的認同并不在于種族-文化的共同性,而在于公民積極地運用其民主的參與權利和交往權利的實踐”;“憲法原則可以生根于其上的政治文化,根本不必依靠所有公民都共有的種族上、語言上和文化上的共同來源。”[14]公民對于國家的政治權力、政治制度、政治理念、政治運作等的政治認同構成為國家認同的實質性內核。在現實實踐中,當階級仍然是社會無法剝離的基本因素,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和機器的本質沒有發生實質性轉變之時,階級對于國家認同的影響就不可能消失。“公民的階級劃分一方面造成了國家認同的裂變,另一方面則為國家認同增添了新的因素。從前一方面來看, 可能形成的結果是:公民盡管在文化上認同自己所處的祖國,但卻無法從政治上對自己的國家產生認同感——因為正是這些政治制度造成了部分公民屈居于被統治階級地位的事實——從而造成贊同性國家認同與歸屬性國家認同背道而馳的情形。從后一個方面來看,階級分化催生階級認同。階級認同盡管屬于群體認同的形式,但在性質上卻無疑屬于政治認同,并且與國家認同緊密相關?!盵15]不同的地位使得不同階級的自我認同與國家認同呈現為不同的樣態,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的自我認同可實現與國家認同的一體化,而居于被統治地位的階級的自我認同則會與國家認同相背離。
當然這并不是說,文化及文化認同之于國家認同就毫無必要性可言?!盁o論是針對人類整體,還是針對特定的人群,文化都充當了生存維系、慰藉獲取、凝聚人心的策略系統和精神擔當。當文化的價值注腳提供了行為準則和社會規范時,個體成員對文化模式的承認、認可和遵從決定了社會秩序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構建。”[16]對于國家這一共同體而言,共同的一體文化的形成同樣必不可少?!霸诿褡?國家的層面上,同樣需要建立起某種‘文化一體化’,否則就很難在民族-國家層面上建立這種新的‘集體認同’。一個民族-國家,非常需要從歷史的發展和文化的傳統中尋求一個各族共享的‘共同文化’。”[17]共享的傳統、語言、歷史、血緣、宗教信仰及其它象征符號,特別是共享的政治記憶,成為統治階級建構共同的一體文化的主要切入點。文化的一體化并不否認一體文化包容多樣性的亞文化,不否認一體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差異,但亞文化的存在不能危及一體文化的主導地位,亞文化的價值主導不能與一體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相對立。認同亞文化的人不能以亞文化與一體文化的差異為由而排斥甚至是反對一體文化。恰如瓦列里·季什科夫指言:“只有那些共享的價值觀、象征符號以及彼此接受的法律-政治秩序,才能提供必要的、廣泛流行的合法性;頂層的一致協議和國際上的承認,都不足以構建或確認一個國家?!盵18]
特別是當深入考察國家層面的文化認同所指向的一體文化的具體內容及其核心價值觀之時,文化認同本身的政治性,國家層面一體文化及文化認同的形成作為建構公民對于國家的政治認同的重要路徑,就昭然若揭,因為“在文化同一性外觀之下是各種相互差異甚至相互矛盾的利益追求的話語表達的轉換。任何文化認同的要求,反映的都是權力、利益、欲望、追求的動力和意志。不同的認同方向,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基礎”。[19]文化認同不是中性的,而是內含價值觀選擇的活動。在任何國家,文化認同指向的一體文化必然是統治階級認可的文化,是以統治階級所主張的價值觀為核心的文化?!敖y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盵5]98只不過,這些思想被統治階級賦予普遍性的形式,并被視為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如此的以統治階級主張的價值觀為核心的文化辯護和守護著統治階級的統治及其利益。“國家認同偏重共同體政治的理性要求和政治觀念,關涉國家政治行為的精神氣質和意義歸旨,突出的是占主導地位的階級利益和核心價值。因此,認同的政治底蘊往往帶有個人和階級的價值評判與利益抉擇?!盵16]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保持文化上的中立性,特別是那些宣稱保持文化中立的以自由主義為主流意識形態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實踐中始終背離自己的宣稱。事實是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總是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宣揚其所主張的意識形態,引領國家一體文化的發展,以實現主流意識形態地位的確立及其認同的實現。
四、國家認同生成的階級性對話
任何共同體都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中的有機體。與之相應,任何認同都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具有高度的可變性和社會建構性。塞繆爾·亨廷頓說:“在絕大數情況下,identity認同都是建構起來的概念。人們是在程度不等的壓力、誘因或自由選擇的情況下,決定自己的identity。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有句名言,說國家是‘想象出來的群體’。identity 是想象出來的自我:我們想到自己是什么人以及我們希望成為什么人?!盵20]國家認同的相對穩定與絕對變化之間的矛盾運動使得國家認同處于不斷建構之中。無論是力爭獲得還是已經獲得統治地位的階級,都不斷地結合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階級狀況的變化,采用各種策略、路徑與方法來論證自身應得或已得統治地位的合法性,以建構社會成員對自身所力主建立的國家的認同,如通過經濟發展為建構國家認同奠定利益基礎,通過國家治理改革為建構國家認同提供制度前提,通過意識形態工作為建構國家認同設置文化支撐,通過認同層級厘清為建構國家認同提供理念支持,通過公民教育為建構國家認同提升主體力量。統治階級持續地運用系統化的策略、路徑與方法論證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昂戏ㄐ允侵刚螜嗔υ趯ι鐣M行政治統治或政治管理時何以得到社會和民眾認可的問題。政治權力的合法性基礎一般包括三個方面:意識形態基礎(政治權力從人們的認知、價值觀、信仰等理念方面獲得支持),制度基礎(政治權力的獲得和運作必須遵循憲政制度),有效性基礎(政治權力必須取得實際成就)?!盵21]政治合法性既是統治階級闡述其統治權力來源正當的理由,也是被統治階級接受其統治的價值依據。
國家認同的建構之于統治階級的意義在于它是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地位的必由之路?!八猩鐣家笃涑蓡T具有某種程度的忠誠;民主社會(和其它情況相同)更有必要在公民中培養深厚而持久的忠誠。這一觀點適用于一切政治性的民主社會,尤其適用于民主國家,那是最清楚不過的,因為在這些領域中忠誠最可能是極端重要的問題。”[22]然而,是否能卓有成效地達至國家認同的結果,卻并非由統治階級的單一主觀意志與實踐努力所決定。“國家認同的產生是客觀的事實、主觀的評估和對未來的期待三者之間‘摩擦’的結果,也是我們想獲得的利益和我們可能付出的代價沖突的結果。即國家認同的形成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內部存在一個利益的獲得和代價的付出之間的權衡,并在此權衡之上進行主觀的評價和期望?!盵23]國家認同的建構不受統治階級一己力量所左右,而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國家與公民、政府與社會、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現代國家認同主體的公民并非只是認同主體與國家政權建構國家認同時所施為的客體,也是認同建構的主體。邁克爾·沃爾澤說:“在認可理論的脈絡中,我們不能說因為政府是正義的,所以公民就應該遵守義務,而更應該說因為公民認可,所以政府才是正義的?!盵24]在此意義上,國家認同是國家與公民雙向建構的結果。
在國家認同的建構過程中,一方面是國家政權的建構之舉,一方面是公民個人的選擇之為。“公民個體與社會結構之間是一種彼此互動而不是彼此分離的關系:一方面,國家認同的形成以公民所具有的能動性作為基礎,離開了公民的理性和主體性,國家認同的形成也就無由談起;另一方面,社會結構則是公民個體形成其國家認同的條件和環境。后者尤其體現在通過國家政權所創造出來的環境上,國家政權通常通過教育、宣傳等手段有意識地培育公民的國家認同?!盵5]馬克思主義指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與人的自覺的意圖和預期的目的相關聯。公民個人是否達成對國家的認同,往往是與國家政權是否能夠有效滿足他們的現實需求有緊密關聯,是以國家政權能否切實保障其需要的真正實現為前提。公民個人會對自己的價值同國家政權滿足其實現的程度做出主觀評價,進而決定是否認同現行的國家政權,這勢必引起國家認同的變化。特別是既使擁有公民角色但卻是被統治階級成員的公民是否會認同現有的國家,則更是處于諸多因素影響之下。如湯姆·巴特摩爾在分析20世紀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發生在西歐國家的“階級妥協”時指出:“這種階級妥協,以及一定程度上強調福利資本主義社會中國家作用的共識,取決于不同階級的相對力量和政治傾向,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從戰后到70年代早期這段時間非常高的經濟增長率?!盵25]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3]郭寶宏.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當代魅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3.
[4]李崇富.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和國家認同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13,(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9.
[8]鄧正來.哈耶克方法論個人主義的研究[J].環球法律評論,2002,(夏)∶190.
[9]王新生,寧樂鋒.內生于民主理念的社會排斥及其出路——查爾斯·泰勒對程序性自由主義的批評[J].社會科學,2008,(11).
[10]基思·福克斯.公民身份[M].郭忠華,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5.
[11]J.M.巴巴利特.公民身份、階級不平等與怨恨[C]∥布萊恩·特納. 公民身份與社會理論.郭忠華,蔣紅軍,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52.
[12]德里克·希特.何謂公民身份[M].郭忠華,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7.
[13]肖濱,郭忠華,郭臺輝.現代政治中的公民身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43.
[14]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M].童世駿,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658,664.
[15]郭忠華.動態匹配·多元認同·雙向建構——再論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的關系[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16]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認同視域下的政治認同[J].中國社會科學,2013,(9).
[17]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C]∥謝立中. 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2728.
[18]瓦列里·季什科夫.蘇聯及其解體后的族性、民族主義及沖突——熾熱的頭腦[M].姜德順,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465466.
[19]韓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9.
[20]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M].程克熊,譯.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5∶21.
[21]馬寶成.有效性與傳統政治權力的合法性[J].理論探索,2002,(5).
[22]科恩.論民主[M].聶崇信,朱秀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32.
[23]金太軍,糜皛.從領土紛爭看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認同的重構[J].江海學刊,2013,(4).
[24]Michael Walzer. Obligation: Essays on Disobedience, War and Citizenship[M].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25]湯姆·巴特摩爾.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四十年回眸[C]∥郭忠華,劉訓練.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265.
【責任編輯:張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