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英
摘 要:語文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點學科,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基礎語文素養的重要時期。小學語文是學生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有助于學生日后語文知識的學習。學好小學語文不僅能夠使學生的語文內涵有所增加,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同時,也可以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語文課堂作為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場所,其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小學生語文學習成果的高低。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小學語文實際,從教學設計的具體環節提出一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學習興趣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提出以及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小學語文實踐教學中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通過語文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就要提高教學質量,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需要追尋的目標。下面結合小學語文新課改理念的指導及要求,從教學設計的具體環節,來探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一、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我們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小,活潑好動,課堂注意力容易分散,這時候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豐富的課堂教學模式,利用表演、模型道具等手段開展教學,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學《狐假虎威》時,這個故事形象生動,適合學生表演,帶上面具讓學生在扮演狐貍和老虎時,盡量地模仿他們的口吻,如狐貍被老虎逮住后“眼珠子骨碌一轉”,馬上想出一個壞點子,并且“扯著嗓子”發出反問等表現狐貍狡猾的動作,還有“搖頭擺尾”“神氣活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等都被學生表演得活靈活現,不時引來陣陣笑聲,連平時對語文不感興趣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從而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講課方法多樣化
小學語文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思想,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這樣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高效的語文課堂。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教學內容為核心,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讀讀、講講的方法,議議、練練的方法以及繪畫、改寫的方法等。教師可以在一堂課中運用這些方法,也可以運用一種或幾種相結合的方法來開展教學,同時,還可以把游戲、競賽、智力測驗融入教學中,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還能夠讓學生更加輕松地學習知識。如,在教學《一粒種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群體表演,熟讀課文后學生可以在座位上進行動作表演,這樣群體表演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
教師還應多利用現代教具,如小黑板、掛圖、投影儀等,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17課《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板書“小壁虎”,問:“同學們,你們之前見過小壁虎嗎?如果見過誰介紹一下呢?”這時,學生都積極地發言,經過簡單介紹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幾幅小壁虎的圖片,并向學生講述:“壁虎,外貌像蜥蜴,對人完全無害,全世界有750種。雖然個子比較小,但是頭比較大,并且足趾大都伸展,還有吸盤,他們夜里會在墻上靜候蚊子,他們的尾巴形狀不一,有尖長的、短鈍的、球形的。”介紹完壁虎之后,教師可以引入“借尾巴”的讀課題,并向學生提問: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嗎?為什么還要借尾巴呢?向誰借?我跟大家一樣好奇,我們來讀課文吧。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把握好每堂課的教學節奏
教學語言最忌諱平鋪直敘,如果每堂課都是同一個語調和節奏,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該運用此起彼伏、抑揚頓挫、緩急有致的方式開展教學。教師在進行課文講解的時候,可以通過提高音調的方式突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這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能提醒那些不專心的學生把他們的思路拉回到課堂;當講到精彩的地方,就可以突然降低聲音,讓學生產生探索欲望。其實,教師就是學生的引領者,可以帶領學生融入教學活動當中,使學生的思維跟隨教師的指引,時而安靜地聆聽,時而凝神默想,時而興奮,時而沉默,時而緊張,時而舒緩,時而百思不解,時而豁然開朗,教師的聲音要像油一樣侵入學生的心里,把知識也一并帶到那里。
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視的課題,教師要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樹立新的教學理念,運用有效的策略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素養,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懈地追求、不斷地探索,勤于實踐,在總結經驗中勇于創新,定能探尋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有效策略。將這些教學策略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進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蘇之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幾點淺見[J].速讀,上旬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