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棟
【摘要】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運用。借助新媒體所出現的信息發布平臺也猶如雨后春筍,如微博、微信、客戶端等等。然而,一些新媒體由于記者編輯自身業務能力欠缺或者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導致信息發布問題頻出。本文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闡述了新媒體信息發布要“慎重”。
【關鍵詞】新媒體 信息發布 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公眾平臺主要是面向名人、政府、媒體、企業等機構推出的合作推廣業務,可以通過微信渠道將品牌推廣給上億的微信用戶,減少宣傳成本,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更具影響力的品牌形象。微信公眾平臺主要包括兩種類型:訂閱號和服務號。其中訂閱號主要偏向于為用戶傳達資訊,功能類似報紙雜志,為用戶提供新聞信息或娛樂趣事,適用人群為個人、媒體、企業、政府或其他組織。微信公眾平臺已成為媒體在移動互聯時代進行信息發布、觀點輸出和在線互動的重要平臺。然而,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發現,由于在微信公眾平臺上信息發布不當,導致各類問題時有發生。
一、朋友圈的“曬圖”當“新聞”,浪費人力物力
2015年2月23日,筆者所在城市一家企業運營的微信公眾平臺發出了一條“爆炸性新聞”,標題是《驚險!刺激!!諸暨趙家現新景點,讓人尖叫連連!!!》。說的是,本地一個景區投資300萬元建造了一座索橋,橋離地面落差為150米,為吸引眼球,微信還配發了一張朋友圈的“曬圖”,游人在索橋上游玩的場景。微信的最后說:這條索道剛剛建成,你去,你就是朋友中第一個體驗的人。這條微信推送后的第二天,至少500人趕去景區“體驗”,這下景區方面可慌了神,因為當時索橋還在調試階段,安全監測也在同步進行。索橋下面還未安裝防護網,上來索橋的必經之路是一面臨崖的山路,護欄還未完全裝好,一旦發生人流擁擠,后果不堪設想。為了防范未然,景區方面只得每天花錢請當地村民在山路上管控、勸導。又在橋進出口的護攔上,涂了桐油防止市民攀爬進橋。這些額外的費用和精力都是讓那條微信害的。筆者認為,政府有關部門在運用經濟的、行政的、紀律的、法律的等多管齊下的剛性手段下大力整治、強化新媒體管理的同時,微信公眾平臺的編輯記者應本著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負責的強烈責任感,在充分調查研究、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再推送信息,否則有可能導致無法收場的后果。
二、突發新聞未經審核播發,被內部通報
2015年4月21日,筆者所在城市發生一起傷害致死案,一男子在一批發部用刀傷害店主,導致一死一傷。事件發生后,本地幾家微信公眾平臺隨即展開新聞大戰,紛紛在第一時間搶發這一消息,吸引粉絲。其中由當地兩家媒體分別運營的兩個微信公眾平臺先后在當天的18點07分和18點10分進行了推送。就在這短短的3分鐘時間,較早推送這條新聞的媒體因為沒有經過當地市委宣傳部的審核,被通報批評。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作為權威信息的掌握者,要保證地方媒體能在第一時間準確掌握事件信息,并有專門的領導把關,統一協調和把握發布口徑,對敏感的話題要采取一些新聞技巧處理。如果未經審核,隨意發布相關信息,就不能形成相應的輿論引導力,易造成社會秩序的動蕩不安,進而引發波及整個地域的公共危機。
三、時政新聞發布不嚴謹,易犯政治錯誤
2015年8月7日,筆者所在城市召開工業經濟大會,這是時隔10年之后,這座城市再次召開的工業大會,全城矚目。本地一家媒體的微信公眾平臺推送了工業大會上市委書記講話內容,由于時間倉促,微信上的內容都是根據事先準備好的市委書記講話稿整理而成,然而,會場上,市委書記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和觀點,這些重要的觀點沒有播發,導致政府的聲音得不到很好的傳達,結果在上級的壓力下,這個微信公眾平臺只能連夜刪除這條信息,消除影響。時政新聞的采訪領域和對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采訪的內容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誘發重大的疏漏或爭端,時政新聞應根據真實的記錄進行新聞編寫。新聞記者絕對不可以對那些不明確的問題妄加猜測,以保證時政新聞的真實性以及精準性。
結語
在人人都有話語權的大背景下,很多消息起源于新媒體,新媒體上發布的消息正確與否,甚至影響著事件的發展。新媒體尤其是各傳統媒體運營的微信公眾平臺的編輯記者應該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加強管理新媒體信息的能力,政府宣傳部門應加強對新媒體信息發布的監管,從而更好地引領社會輿論。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