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摘 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也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起碼底線。它可以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內涵、“有效性“的兩大因素、“有效性”的四大關鍵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內涵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對于內涵,有“發展說”“三效說”等之說。一是“發展說”,代表有:余文森教授、鐘啟泉教授、高慎英教授、王劍榮督學等。余教授認為:“從教育學專業角度說,有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得發展。”鐘教授則認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王劍榮卻認為:“有效教學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二是“三效說”,代表有:陳旭遠教授、孫亞玲教授、竇慶利教研員等。陳教授認為:“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具體來說,教學的有效性包含三種含義:
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它是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結果的考察來衡量;
有效率: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效果)/教學投入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100%;
有效益: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
竇慶利則認為:“有效課堂教學,就是指師生共同努力,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任務。也可以定位為:最短的時間、最大的發展、最快樂的體驗這三點。就是指‘有效果(高)、有效率(快)、有效益(強)’。”
綜合以上學者所說,形成下面幾點共識:1.發展是硬道理;2.“有效”涵蓋著三種含義: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3.教學有效還是無效,不是看教師的教,而是看學生的學。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兩大因素
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兩大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師方面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現有不少教師自身難于“硬”起來:一是教師待遇差,工作辛苦,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一周有十多節課,大班額,兩周一篇作文,不少教師從內心深處就不喜歡“教書匠”這一職業,這是從思想上“硬”不起來;二是由于我國大中專院校盲目地擴招、升級,師范院校深受其害,沒有好生源,往往是三流或者四流的生源進入師范院校,師范院校難于培養出拔尖的師范教育人才。后來,專職培養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也被取消,這是從師資、專業知識上“硬”不起來。如果教師自身又目中無人、唯我獨尊、重教輕學、重講輕練、孤立求知,停留在“現在發展區”,不關注“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失去“學”的興趣和熱情,剝奪了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就會阻礙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和學習積極性的提升。這樣的教學不是無效的,也是低效的。
(二)學生方面
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雖然,教育改革多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頒布實施了多年,但是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操縱下,大部分教師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學生對學好語文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課前不能有效地預習;課中不能專心聽講、記筆記,不清楚自己學什么;課后不能有效地練習與廣泛地閱讀,不清楚自己學到了什么,對語文學習缺乏計劃性與自覺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都是空話,課堂教學仍然是無效或低效的。在無效或低效課堂中,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不到保證,不能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課堂仍然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學生總是讓老師牽著鼻子走,被動地學習。
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四大關鍵
(一)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
《禮記·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備課要備適用的課。何謂“適用”?即有利于教,也有利于學。杜絕應付式、無效的備課。在備課中,要既備教材,又備學生;既備教法,又備學法。
1.要重視從三個維度去設計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少年閏土》,重點在于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體會人物的特點,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難點在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狹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和“往常的朋友”都是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少爺”,整天生活在深宅大院里,不能廣泛地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生活空間狹小,像井底之蛙,眼界狹窄。由此表達了“我”對自己所處境況的不滿,向往著高墻外那豐富多彩的生活。
2.預設下的生成教學才是教學的真諦。教學需要預設,有效的教學更需要生成,沒有問題生成的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下面是一教學片斷:
一學生讀《林海》中的重點句:“大興安嶺這個‘嶺’字,可跟秦嶺的‘嶺’字不大一樣。”
生:老師,他讀錯了。
師:他剛才哪里讀錯了?
生:他把“大不一樣”讀成“不大一樣”。
師:這兩個詞意思相同嗎?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樣”是說差別很大,“不大一樣”是說差別并不大。
師:讀讀課文,想想秦嶺與興安嶺差別大不大?
生:它們差別很大。秦嶺“云橫”,而興安嶺則是“那么溫柔”。
師:誰到黑板上來畫畫,看看各是什么樣子的?(生作畫)
師:(指圖)一個險峻,一個溫柔,看來,二者確是——
生:大不一樣。
這個生成案例是由學生朗讀錯誤引發的,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不但掌握了“大不一樣”與“不大一樣”這兩個詞的不同含義和不同用法,同時對大興安嶺與秦嶺的不同也一目了然。這就是生成教學的魅力。
3.要高度重視集體備課。教學實際證明:集體備課是校本教研的最佳形式。集體備課可以達到集思廣益、資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不過,要特別指出的是要重視教師個人的二次備課。
(二)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情感教育的保證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是父子(女)或母子(女)式的。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對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意味著交流、對話、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師生間達到如此和諧融洽的關系,何愁學生不愛上你的語文課,學不好語文呢?
(三)興趣是學好語文的動力
楊振寧博士說過:“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也能促使學生努力學習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善于充分尊重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要創建一種優美的課堂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多創設學生成功的體驗;同時,要像于永正、王崧舟、賈志敏、錢夢龍、陳紅兵、余映潮等特級教師那樣,以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課外閱讀與課外練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
語文學習是離不開課外閱讀與課外練筆的,單純地靠一學期一本教材提高語文水平,那是異想天開。從小就要養成好讀書、勤練筆的習慣:廣泛閱讀,能積累知識,開拓視野;勤于練筆,思想和文字功底都得到了很好的錘煉,特別是從小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5-16.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8-46.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