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實際運用中的作用主要有六個方面: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創設發展學生思維的情境,三是構建動感的教學課堂,四是有效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五是提高學生思想水平,六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的結合,給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及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它的形象性、直觀性、創造性、時空性、大容量性,開創了語文教學的嶄新領域,使學生在這個領域中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多媒體;語文教學;學習興趣;情境創設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程序化、組織的單一化、內容的固定化、觀念的片面化,嚴重束縛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步伐,制約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走進了課堂,為語文教學注入了充滿活力的元素,讓語文教學改革站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濃厚的興趣是學習的潛在動力,是學習的助推劑。有了興趣,學生便會在浩瀚的知識領域里好學樂學善學。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優質的興趣源:生動逼真的聲響,惟妙惟肖的圖片,情景交融的動畫,流暢煥彩的視頻……帶來了多角度的信息傳遞,加強了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教師的主觀灌輸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口技》這篇文章的導入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播放當代表演藝術家的口技表演,讓學生親身感受口技生動逼真、幽默風趣的特點,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學生自然很想知道我國古代藝人又是怎樣表演口技的、有什么特點、當時的場面怎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求知的欲望被喚起,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被調動,課堂自然就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園。
二、創設發展學生思維的情境
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決定,他們身上既有具體的形象思維,又有抽象的邏輯思維。幫助學生發展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有助于學生掌握感性知識并發展他們的抽象思維。
例如在教學課文《大自然的語言》中,教師可以先播放描繪大自然風光的音樂,用舒緩悠揚的音樂創設意境,讓學生的思維來到廣闊無垠、色彩紛呈的大自然中。接著向學生投影圖片,讓學生領略大自然不同季節、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美,然后播放一系列配樂視頻,如鳥叫蛙鳴、綠柳紅荷、松濤竹語、融雪破冰及各種昆蟲的歌吟,讓學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就像一部無字的書,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著他們的故事。學生的思維能很快進入設置的情境。隨著課文的朗讀,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被激發,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欲望被調動,他們會自然地思考有關大自然的各種問題,這樣就擴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三、構建動感的教學課堂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就像是一個動態文本,它用文字、圖畫、聲音、動畫等形式,來實現人與知識的對話,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那些動態的語言,去感知、理解靜態的課文文字。多媒體改變了語文教學的傳統模式,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中領悟知識、得到真知,給了學生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在語文學習的天空中快樂飛翔。
例如《斑羚飛渡》一文的教學中,如何理解斑羚團結互助、勇于獻身的精神是一個難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影片,展現老斑羚為了延續種群,用自己的身軀做跳板,勇跳傷心崖的場景。貪婪的獵人、陡峭的山崖、鎮定的目光、矯健的身姿、義無反顧的跳躍,配上悲愴的音樂、冷色調的畫面,在聲、色、畫中,一種悲壯美充盈在整個教室中。學生被老斑羚們的智慧、勇氣、自我犧牲的精神深深的折服,油然產生一種社會責任感、使命感。這樣的課堂不僅在教學方式上是動態的光影展現,在思想上更是動態的火熱碰撞,學生的思維和思想感情將產生巨大的波動,對于學習內容的印象也將更加深刻。
四、有效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突破重點難點是評價一堂語文課優劣的重要指標。或時代久遠,或思維差異,或認知錯位,或知識缺失,有的文章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抽象、難以理解。而多媒體生動直觀、聲情并茂、情境再現等特質,可將課文化難為易、化繁就簡,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文本,利用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為學生解疑釋難尋找到新的突破口。
比如在教學《智取生辰綱》《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楊修之死》這些古典名著節選的時候,由于時代久遠,作者思想存在局限性等因素,學生對有的內容理解有困難,容易出現認識上的偏差。授課時,教師可以播放現有的視頻片段,通過聲音、畫面、場景、人物形象的展現,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關注度,活躍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人物性格、情節結構、主題思想以及寫作特色等。在教學古典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補充一些作者信息、背景資料,縮小學生對于作品的時空陌生感,降低詩詞的理解難度。比如教學《愛蓮說》一文,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周敦頤的有關資料以及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清廉正直、襟懷淡泊的人格和酷愛蓮花的情趣,進而“知人論事”,深度理解這篇作品的內涵。
五、提高學生思想水平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學科文學性和工具性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而利用多媒體,教師能夠通過音樂、動畫、視頻等生動形象的方式,使學生學到知識,領悟思想,從而明辨是非,形成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人格魅力。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寫的一則新聞,學生對這一文體可能會感覺枯燥乏味。但假如教師在教學中播放渡江戰役的影視資料,血與火的戰斗場景,革命先烈沖鋒陷陣、舍生忘死的形象,壯闊的場面,恢弘的氣勢,將深深地吸引每一個學生,極大地震撼學生們的心靈,使他們認識到只有將個人的生命融入到祖國懷抱中,才有價值,才有意義。再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念,《羚羊木雕》中對友誼的珍重,《散步》中尊老愛幼的傳承,《丑小鴨》中自我價值的升華,《最后一課》中愛國主義的宣揚,等等,都可以在教學中通過視頻課件的展示,喚起學生道德上的共鳴,讓學生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得到靈魂深層的洗禮,真正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
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力
多媒體教學給課堂提供了一個自由發展、無限延伸的空間,學生成為這個空間的主體,既是參與者,更是創造者。初中生大多已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運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制作簡單的圖片和動畫,參與課文的朗讀講解,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素質,讓學生在分析、綜合、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每個學生都具備潛在的創造力,在整個初中語文教學中,有很多課文如《春》《雨說》《海燕》《過故人莊》等,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課件。這一活動,能讓學生感受到創造的樂趣,領悟創造的價值,感受創造的魅力,從而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多媒體,積累大量素材,為寫作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集體品評名篇佳作,進行二次創作;也可以通過投影,集體修改作文,甚至可以在屏幕上當場作文,提高創造能力。教師利用多媒體,發表學生習作,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交流總結。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更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個性與創新的天地,使學生的創造力能得到自由的發展。
多媒體教學讓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如果說語文教學是一艘巨輪,那么多媒體的運用無疑給這艘巨輪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在教學中,師生共同利用好多媒體,這艘巨輪就會在知識的海洋里快樂遠航。
責任編輯 范宏芳
[作者簡介] 龔建平(1964—),男,江西樟樹人,樟樹市槎市初級中學,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