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彬
摘 要: 初中生物教學要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從學習需要出發選定一個合適的誘因,鼓勵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從而使潛在的學習需要發展為活動狀態。
關鍵詞: 初中生數學 學習興趣 培養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生物教師,我們應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對每一節課精心設計,有計劃、有目的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增強他們的求知欲。同時,教師應大膽創新,采用獨特而生動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效果,老師的創新行為對學生而言同樣有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在每節課的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培養他們用眼觀察自然、用手改造世界,用腦思考未來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逐步提高他們動手動腦探索自然科學知識的能力,從而達到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探究活動課中如何正確引導學生產生疑問、提出問題是關鍵,也是進行探究活動的第一步。只有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才能真正激發起學生強烈的追根求源的欲望,才能真正積極主動地讓學生參與到探究活動中。所以教師應精心創設探究活動課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進入到學習情境中,才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充分考慮到以下三點:一是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生物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及認知水平;二是要將探究活動課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三是要考慮到問題的難易程度,盡量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活動過程中。所以問題的設計不能過于簡單,問題太容易了學生會失去探究欲望;問題也不能太復雜,太復雜了又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例如:在探究《細胞的吸水與失水》時,列舉了下面三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1)干黃豆與用水浸泡過的黃豆有什么不同?(2)吃西紅柿沙拉時,吃完后盤子里的水為什么多了?(3)在腌制黃瓜時,你會發現什么現象?聯系學科知識和生活經驗,并通過仔細觀察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二、和諧的師生情感,培養學生的興趣
培養學習生物的興趣是學生學好生物課程的前提。沒有興趣,再好的教學條件也起不到作用,只有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促使學生具備探索科學的品質,也才能讓老師喜愛,學生尊重。例如:講授《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教學內容,課前鼓勵學生通過網絡資源收集有關“DNA和蛋白質究竟誰才是遺傳物質”的問題。這個課前實踐性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參與探究和重溫前人的實驗研究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這樣的科學事實:生物學家艾弗里通過實驗證明了DNA是決定遺傳變化的物質,然而,他在實驗中還發現決定遺傳物質DNA中,依然存在蛋白質。新的疑問產生了,到底是哪個起遺傳作用?大量實驗證明: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核酸,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學生通過課堂探究,最終找到了決定遺傳物質的是DNA的科學依據。這個教學過程,拉近了師生間的情感。新課改下的師生關系是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它有利于發揮學生生物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老師循循善誘之下逐漸步入生物知識學習的殿堂。又如:《關注自己的健康》,教學中我結合課文內容,制作危害人體健康的毒品的圖片:可卡因、冰毒、大麻、鴉片、海洛因、搖頭丸等,讓學生通過這些毒品為人類帶來的危害,談談如何看待健康問題。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已有的社會經驗,對毒品如何危害人類健康的事實進行交流,通過交流共享,學生就能懂得健康對人體的重要性,啟發學生對生命的珍愛。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分組討論、知識競賽,加強與學生的聯系,扮演答疑解惑者、鼓勵者、表揚者的角色,耐心指導、細心勸誘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探索,從而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和親切感。
三、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讓學生通過春游或者秋游的機會接觸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很有必要。生物學的知識來源于大自然,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自己學會觀察自然界的生物,對生物進行分類,制作簡單的動植物標本,把自己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和發現的生物規律拿到課堂上交流和討論,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我們應該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多舉辦一些諸如“生物標本制作大賽”、“我身邊的生物趣事”作文大賽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學會獨立觀察和認真思考,進一步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實例看規律的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他們將來學習其他自然科學都有很大的幫助,也體現了新課標的素質教育的宗旨。
四、信息技術融入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興趣
我們的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它與我們生活的聯系更緊密,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于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也是如此,信息技術的融入意義重大,對于生物實驗教學來說是一次偉大的改革。
例如:在生物教材中為了闡述克隆這一名詞的概念,引進了“多莉”的誕生這一實驗。講臺上老師很難重現克隆過程,但是只是通過描述又會顯得乏味,提不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在這個時候,信息技術的作用就體現出來。老師們通常會通過網絡查找一些相關視頻或者模擬克隆的動畫進行播放,在播放過程中對各個步驟進行簡要講解。這樣一來,同學們對于克隆就有了較直觀的概念,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并不是十分完善的,受條件的限制,我們并不可能復制每一個經典的實驗。信息技術在此刻就會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幫助老師們完成一些并不可能的實驗教學任務。教育改革中將這樣一些實驗內容引進到初中生物教材中,與此同時認可了信息技術與生物實驗教學相融合的未來發展途徑,因此信息化與生物實驗教學相融是與教育改革相協調的結果。
參考文獻:
[1]伍保祿.初中生物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理導航.
[2]龍仙源.淺談初中生物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