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婷
摘 要: 電子技術課程是高職高專院校電氣專業、發電專業、自動化專業、計算機專業等的基礎課程,本文主要結合電子技術課程改革意義、存在問題就改革目標及方法措施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對電子技術課程改革進行探索。
關鍵詞: 《電子技術》 教學改革 情景化教學模式 工作過程
一、教學改革的意義
《電子技術》是高職院校電氣專業、發電專業、自動化專業、計算機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為學生學習專業課打基礎的,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招收的生源主要是應屆高中生或具有高中同等學歷的學生,他們的數、理、化成績參差不齊,這樣給高職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帶來一定難度,要求高職教學模式與之相適應,相應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新的教學模式不能以學科為中心,要建立基于工作過程、教學內容情景化的教學模式。如何加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該課程教學改革所需研究和討論的問題。
《電子技術》課程包括“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兩大部分內容。不僅是我院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而且在其他高職院校,如空調工程技術專業、樓宇智能化控制技術、計算機控制等工科專業中也普遍開設。由于該課程具有實踐性強、應用范圍廣的特點,課程教學質量對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電子技術課程在工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改革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電子技術》是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如何使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直是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把傳統實驗與虛擬實驗相結合、把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把校內實驗與課外科技活動電子設計競賽相結合、把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及手段引入課件中,全面系統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以利于培養綜合型的、適應性強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高級電子技術人才。《電子技術》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下:
1.教學資源不夠豐富,沒有建立完整的紙質、電子資源庫,學生的實訓條件有待完善;
2.課堂教學單一,將課本照搬到屏幕上,學生不愛學,提不起興趣,更鍛煉不了學生的能力;
3.對電子技術實踐教學重視不夠,教學觀念陳舊;
4.實驗教學內容不能反映理論知識的銜接、融合;
5.教學技術、方法、手段未能跟上現代科技發展;
6.實驗室設備臺數少、設備陳舊,不能滿足知識更新、科技發展的要求;
7.沒有相應激勵機制,學生沒有專業方面創作成就感,學生應付考試、學習目標迷茫的情況嚴重。
三、教學改革的目標內容
顯然,針對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和前述急需解決的問題,積極開展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特別是建設具有如下特征的電子技術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1.以學生為本、注重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先進教學指導思想;
2.實驗項目以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為主,驗證性為輔,以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3.引進先進的實驗技術、方法、手段,特別是實現虛擬儀器技術、計算機仿真技術和傳統實驗設備的結合;
4.建設網絡教學課堂,使網絡教學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
5.建立能滿足不同年級的初級和高級知識技能競賽機制,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作成就感。
四、教學改革的方法措施
1.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崗位能力要求,確定課程內容。
通過相關專業培養目標、后續課程要求及畢業生就業崗位對電子技術通用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分析,得出電子技術課程的知識和技能要求。由教師和學生分別走訪企業,向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咨詢實際生產和行業發展對電子技術課程相關內容和技能的要求,同時了解學生就業崗位所需知識和操作技能及職業素養的體會和感悟;綜合分析歸納后,再會同行業專家確定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知識和技能目標。
2.課程知識和技能目標與典型電子產品生產工作過程相結合。
結合符合企業、崗位要求的課程知識和技能目標分析工程實際,得出典型電子產品生產工作過程包括:電子線路設計、PCB設計制作、元器件篩選、電子工藝技術、電子測量技術、調試排故技術、產品包裝技術、技術文件準備及銷售維護改進。并通過維護反饋對原設計進行改進,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進入良性循環。
3.典型電子產品選取注重基礎、特色和高端相結合,并動態更新。
將來自于生產實際、學生創新、常見典型產品及教師科研項目進行提煉,作為載體引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典型電子產品分三類選取,即基礎電子產品、特色電子產品和高端電子產品,以期通過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既保證基本知識、通用技能的獲取滿足崗位基本要求,又學習先進技術和時代倡導的發展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兼顧崗位性質不同涉及具有一定特色的電子產品;典型電子產品的設置還可根據行業發展或崗位變化進行動態更新。
4.校企合作實施項目化情境教學。
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課程教學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加強校企合作。采用項目化課程情境教學,從而將行業規范、團隊合作及質量體系融入各個教學環節之中,使電子技術課程成為職業能力培養、職業素養提高及倡導創新精神的開放式平臺,成為發電類、電氣自動化類專業的特色課程。
5.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以技能訓練帶動課程知識學習。
把元器件篩選、電子工藝、功能電路設計安裝與調試等作為課程技能訓練任務創設學習情境;通過來自生產實際的項目訓練和安全用電知識的傳授,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課程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實現課程質量標準提出的方法能力目標、社會能力目標和專業能力目標。學習情境分三類:基礎學習情境以訓練主要知識點、基本技能和基本工藝能力為主,應用學習情境以訓練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安裝測試能力為主,綜合學習情境以訓練簡單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主。每一個學習情境的教學過程都包括資訊、計劃與決策、實施、檢查與評估等環節,相當于進行了一次完整的工作過程。
6.通過技能競賽等實施個性化教學及管理。
通過電子技術技能競賽、學生參與科研與創新、技術服務和第二課堂活動等,開展個性化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使課程教學在知識、能力、教學形式、表現方式、合作對象、技術服務等方面,既符合高職高專學生的認知規律,兼具工作結合、技術服務的職業教學特色,又體現時代發展方向,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7.采用開放式全程課程考核。
傳統課程考核方式不適合具有工學結合特色的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將學習態度、訓練程度、操作水平、作業和測試報告質量等揉入課程考核體系的全過程評價方式,實踐證明是教學做一體化課程合適的考核方式。
參考文獻:
[1]蔣淑明.項目教學法在電子線路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實踐與探索,2010(6):158-159.
[2]王如玫,石笑寒.關于電氣專業基礎課教學創新的探討[J].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2002(6).
本文系烏海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