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慧
摘 要: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審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的環節。加強對審題能力的培養,就是獲得了開啟思維之門的鑰匙,就是踏上了成功之路的開端。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審題能力 培養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審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是綜合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一種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注意分析學生產生審題障礙的原因,尋找對策,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對于提高學生解題能力,開啟思維之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重要性
審題,即看清題目、理解題目所表達的意思,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過程是挖掘、整合信息的過程,是對問題所含信息的提取、組合、加工和表達的過程。只有通過細心、認真地觀察,抓住關鍵的信息,方能認識問題的本質,合理地選擇解題方法。因此,要減少錯誤解題現象的發生,就必須講究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基礎。所以教師必須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強化教學效果。審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保證。
二、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習慣
讀題是初步了解題意、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是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開始。讀題時要培養學生反復讀、仔細讀、邊讀邊想的習慣,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把題目讀順。通過讀題,學生能正確地找出條件和問題,對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有一個總的了解。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讀題習慣,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出聲輕讀、用手指讀,這樣能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讀懂意思。同時,還可以要求學生輕讀后再默看題,仔細理解題目的意思,從而逐步提高讀題能力。在讀題過程中可讓學生用自己習慣的符號圈畫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像“——”、“?”和“△”等都可以標出題目條件、問題,提醒自己注意。圈圈畫畫后,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理解題意,正確解答此類題目了。學生只有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
三、培養學生畫示意圖或線段圖的習慣
線段圖具有半具體、半抽象的特點,直觀性強,可以幫助學生在解答問題時分清數量關系,理清思路,把學生難以接受的知識化難為易,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輔助工具。在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圖、講圖,或根據線段圖編應用題等。
四、通過觀察打破思維定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運算占了相當大的比重,而運算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審題的正確與否。這是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內容,也是學生出錯率最高的題型之一。因此,四則混合運算的審題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做到:先觀察題目里有幾個數,含有幾種運算符號,再看一看運算符號和數據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內在聯系。如:“1-58+38”這類題型經常會在口算中出現,學生認為很簡單,先算加法,再算減法,結果等于0,但這題仔細觀察后發現,這是一道同一級運算的計算題,要先算減法再算加法,正確結果是34。再如:有這樣兩題:“124÷(512+38)”,“(512+38)÷124”,粗一看這兩題都可以運用乘法的分配律,結果應該是一樣的。仔細觀察后發現那時兩道完全不同的題型,后一題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前一題只能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因此在指導學生審題時,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將意思相同解法相同與意思不同解法也不同的題型分別分類列舉,讓他們在審題訓練中觀察、比較、判斷,那么學生就能改變原有的思維傾向,提高解題能力。
五、對比推敲,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設計一些有對比性的練習,讓學生在對比練習中思維得到鍛煉,以此幫助學生辨別真偽,正確認識題目的本質,把握題目關鍵,引導學生在一團迷霧中理出主線,形成一定的解題技能。
六、操作是有效審題的升華
解決實際問題呈現給學生的是精煉、概括、抽象的數學語言,如分數問題、相遇問題、圖形問題等,學生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儲備,給題意的理解帶來困難。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將題目包含的信息轉化成一定的直觀形象(如線段圖、表格、草圖等),依靠對直觀的感知支持抽象思維,使審題有所突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了圖這一具體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觀地揭示題目中各種數量關系,有些學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關系了,審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七、注重復述,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用自己通俗的語言復述題意,再讓學生有意識地復述題意,并利用再造想象,把題目內容鮮明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例:“小明家養了55只雞,38只鴨,如果每只雞一年可以產13千克蛋,每只鴨一年可以產12千克蛋。這些雞、鴨一年一共可以產多少千克蛋?”如果讓學生這樣復述:“小明家養了55只雞,每只雞一年能產13千克蛋,還養了38只鴨,每只鴨一年可產12千克蛋。小明家養的這些雞和鴨一年總共能產多少千克蛋?”這就說明學生已真正理解了題意。
八、利用動態,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直觀教學或動手操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親身操作中自行發現、思索領悟、比較分析,為學生提供準確、豐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維有“據”可依。一是“擺”。根據算式擺學具,再根據擺的學具說算式。例如,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先要求學生用學具擺一擺,說一說,理解“同樣多”、“誰和誰比”、“多”、“少”等概念,從而理解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用減法計算。二是“畫”。示意圖或線段圖有半具體、半抽象的特點,可以幫助學生在解題時理清關系、明晰思路,把難以接受的知識化難為易,是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輔助工具。
總之,教師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參考文獻:
[1]楊莉.試析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策略.數學學習與研究,2009.10.
[2]王麗娟.小學數學審題基本方法探究.教苑點滴,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