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武
摘 要: 世界正處在新的技術革命時期。新的技術革命直接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大變革。因此,對物聯網專業培養模式進行研究顯得重要和迫切,物聯網專業方向各年級學生為主要受益者,可以使該專業畢業生具有更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見。因此,如何根據行業具體情況培養實用型物聯網技術人才,是一項非常值得研究的教研課題。
關鍵詞: 物聯網 實用型 校企合作
一、背景
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視察中科院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所時,針對美國的“智慧地球”提出發展自己的“感知中國”,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2013年2月1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實現物聯網在經濟社會重要領域的規模示范應用,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初步形成物聯網產業體系。湖北省將物聯網作為“十二五”期間重點推進和建設的電子信息特色產業基地之一。
全國近年來對應用型、復合型的物聯網技術與工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長,而各普通高校物聯網專業的高級人才對全國各地區區域經濟及信息技術的發展起到直接的作用。
但如何把產業人才培養計劃落到實處,有待進一步研究。一方面產業計劃要如何借助企業的實踐平臺,另一方面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得到的訓練與企業實訓緊密結合。因此,如何根據行業具體情況培養實用型物聯網技術人才,是一項非常值得研究的教研課題。
二、培養模式主要考慮的問題
1.物聯網工程培養體系問題:分析本專業現狀,圍繞培養目標,聯合行業企業,優化課程培養體系與人才培養計劃。
2.如何進行物聯網專業課程群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特別是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方法,從而體現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精悍、實用性強”的原則。
3.如何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將課堂教學與產業實踐有機結合,為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優質環境。
4.如何有效開展教師隊伍建設,制訂一套合理的,勝任物聯網專業實用人才培養模式的師資隊伍建設方案。
三、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建設
本研究將圍繞物聯網專業實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借鑒國內外課程改革成果,建設物聯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培養體系。
1.制訂物聯網專業實用型人才的培養計劃、特色課程體系,形成穩定成熟的、符合社會對物聯網人才需求的培養方案;有利于根據學校具體辦學條件及需求有的放矢地開設產業化課程及實踐教學內容。
2.將學校發展與服務地方經濟有機結合,集結教師教育優勢資源,利用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的優勢,探索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實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3.研究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及課程設計三部分的考核評價標準與方法,制定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與評價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實踐的積極性。
4.圍繞現代產業建設、產業升級對人才的需求,研究物聯網專業課程實驗室建設目標和實驗內容,以創新實踐項目實現所涉及的關鍵技術為核心,以項目實際開發為主線確定實驗任務,重點涵蓋射頻識別技術基礎理論知識,融合物聯網感知層涉及的多種識別技術,注重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
5.培養一大批具有本科層次學歷、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適應科學技術發展要求的實用型人才是高校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體現。
四、物聯網專業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
1.建立起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將學校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生產環節培養結合,讓學生能從不同側面切入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中,實現一專多能,個性發展。
2.圍繞實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向,制訂專業課實驗教學內容、實驗條件建設方案;完善協同創新機制。探索校企、校校合作的機制,共同搭建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平臺;實施分層次、分模塊的實踐教學,以“企業+高校+項目”的教學方式實施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時有機會參與到企業的項目中,在工程實踐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3.構建基于物聯網產業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師資隊伍建設方案,具體包括,建立合理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及專業水平資格認證機制;探索及研究出更適用于產業人才培養的基于教師主體的校企合作方式。
五、物聯網專業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
以服務于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物聯網的人才培訓為需求,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相互貫通。學校與企業相結合,從企業聘請工程師作為兼職教師,引入符合企業需求的實用型課程,校企聯合共建實驗室。對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確保學生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具有現實意義。
1.形成具有物聯網特色的課程建設方案,針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的需求,融合無線通信、移動網絡、計算機網絡、數據庫技術等多門相關課程內容,優化課程內容和知識結構,優化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創新項目實踐教學的學時分配,重點突出學生工程意識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2.從實用人才培養方案及產業型的師資隊伍建設兩方面入手,使學生和教師同時都能適應產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研究方法及內容上具有新穎性。
六、結語
形成具有物聯網工程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有助于推動整個專業的發展和建設,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就業率,全專業師生直接受益。隨著新技術、新知識的不斷發展,跨專業、跨學科的專業門類將不斷出現。本研究所涉及跨學科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成果可以推廣到其余相關專業的產業化人才培養中,也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提供了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銀麗麗.研究型大學人文學科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13(04).
[2]唐于陽.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傳統分析及啟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3(03).
[3]趙暉.基于項目的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2(26).
[4]朱開金,趙建義.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
[5]沈敏芳,郎杰斌.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高校信息素養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2012(05).
[6]鐘秉林,董奇,葛岳靜,方瑾,何麗平.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9(11).
[7]羅志偉.培養大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探索[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8]馮愛秋,楊鵬,肖章柯.地方普通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