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強
摘 要: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基礎,又是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加大實驗教學力度,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必不可少的途徑。
關鍵詞: 初中物理教學 演示實驗 分組實驗 制作能力
一、重視演示實驗,提高學習興趣
物理演示實驗具有形象真實、生動有趣的特點,能為學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規律前創設出活生生的物理情境,使學生感受頗深,“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物理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盡一切可能,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物理現象,創設出活生生的物理情境。教師不只是要用好課程標準上規定的演示實驗,就連教材上的一段話、一幅插圖、一道習題也可以將它搬上“講臺”,進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僅僅是“教師演,學生看”,還可以是“教師導,學生演”,即邊學邊實驗。
例如利用雞蛋做實驗。雞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導學生利用雞蛋做實驗,則既可說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做慣性的實驗。教學中老師們多用一個雞蛋放在水杯上的小卡片上,然后用手快速地將卡片彈走,看到雞蛋落到水杯中,以此說明物體具有慣性。
2.做壓強的實驗。雞蛋握在手中,使勁握也難以破碎,但手拿雞蛋在碗邊輕輕一敲即破。說明:雞蛋緊握在手中時,受力面積大,壓強小;而在碗邊輕敲時,受力面積小,壓強大。可見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有關。
3.做大氣壓實驗。將浸濕酒精的棉花放在廣口瓶內,點燃棉花,并讓它燃燒一會兒,然后將一只剝殼的熟雞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雞蛋在瓶內、外壓強差作用下,被壓入瓶里。
4.做物體的浮沉實驗。將一只雞蛋放入濃鹽水中,然后緩緩倒入清水稀釋、攪拌,隨著鹽水的不斷稀釋,雞蛋排開液體的體積隨著增大,由漂浮狀態慢慢變成懸浮狀態,最終沉入杯底。這說明:浸在液體中物體的上浮和下沉,決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二、上好分組實驗,培養操作技能
分組實驗多以測量性、驗證性和實用性實驗為主。要增強學生分組實驗的教學效果,就必須使學生真正進入角色,手、眼、腦并用地進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動。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在于教師完成某種過程,而在于通過某種活動促使學生在行為上發生某些重要的變化,如在學生身上引起的認識上、理解上、技能上、態度上的變化,并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因此在設計探究實驗課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點。
1.探究實驗的設計應該從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制定相應的探究實驗學案。學案應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另一方面,實驗的內容應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聯系生產與生活實際,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開拓學生的思維。
2.根據探究實驗不同要求,可讓學生在課堂按預習的內容做實驗,以得出一些簡單的規律或解決學案上的問題(重點不在于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或讓學生預先在家里做簡單的實驗,仔細觀察并按學案作記錄或在課堂上利用簡單的儀器,模擬一些實際生活中的用品或現象,又或讓學生到戶外進行實驗。
3.在學生實驗過程中,老師應在教室里四處走動,與各小組進行交流。傾聽學生的問題和想法,不時評價他們的探究進程并確定適合學生學習的下一步計劃。必要時老師可讓學生暫停實驗,通過演講、示范或討論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4.注重實驗結果的評估。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知識和經驗或根據生產和實際生活的常識對實驗結果進行評估。
5.要求學生做好數據記錄和課后的實驗報告,規范報告形式。這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有積極的作用。
6.制定評價標準,做好各名學生實驗情況的登記。評價標準是影響學生探究熱情的因素。教師在合理安排探究實驗的同時要設法讓學生從探究實驗中更多地得到教師的鼓勵。從活動過程中評價一個學生,不以成敗論優劣。如何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此次實習過程在評價方面并無大的突破。目前在教改中提到的評價方式主要也就是以上幾種。最后,將優秀的作業、作品在年級展示。這是對學生勞動成果的肯定,同時也必定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發揮“小實驗”作用,訓練制作能力
當前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認為教材中的“小實驗”是課外知識,與考試無關,因此常被視為可有可無,或被棄之不理。然而這些小實驗卻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貼近生活、直觀明了、便于操作的特點,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發展智力。
因此,要大面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就必須在物理教學中加大實驗教學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