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玥
摘 要: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促進素質教育發展,在閱讀過程中注重探索語言文化的特色和精華,通過閱讀教學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提高,實現小學階段閱讀教學和素質教育的結合,利用語文課內外的閱讀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情趣。對教材中的優秀作品通過精讀,進一步深入分析,逐步體會到文學語言的魅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效果
一、培養閱讀興趣重在引導
閱讀教學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起著促進作用,語文教師必須把握時機,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形成的固有思維定勢,讓廣大教師逐漸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空間。語文教學的關鍵是在強化語言知識基礎訓練的同時,逐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而實踐證明教學中每一項成功的取得都源于學生的興趣。要增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首先必須注重閱讀興趣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閱讀課內外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完全有可能提高閱讀教學實效。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把每一個學生都引進快樂閱讀的寶殿,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徜徉。教師一定要把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和學生閱讀興趣結合起來開展教學工作,應該經常鼓勵學生通過有效閱讀進一步加強課內外知識積累,培養語感,啟發智慧,加深生活感受的間接體驗。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們獲取知識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好源泉,是一個人身心健康成長的精神原動力。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最主要任務應該是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不僅告訴學生閱讀如何重要,關鍵是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樂趣,讓學生自覺參與到有益的閱讀教學實踐中,永無止境地吸收知識的營養。小學語文教材里所選的一些課文,盡管大多數師生認為有較強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然而,課外閱讀作為擴大知識范圍、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補充必須高度重視,一些自選的課外閱讀書籍更有效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積極性,而且其內容與當代學生生活的現實環境聯系密切。然而由于現代生活日新月異,語文課本中只能涉及一部分相關知識,特別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地域和民族的差異導致不同文化理趣,有限的課本內容不可能讓所有學生都產生親近感,一些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對其他學生相對比較難理解,教師單憑傳統的課文講解方式,既讓學生感到很難了解豐富的內容,又難以激發學習興趣,很難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效果難以達到理想境地。教師教學生的關鍵是教會學習方法,引導正確思維,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最終目的是強化學生能力,語文教學尤其應該如此。教師把語文教材的教學內容作為知識傳授重點,需要精講細讀,通過有效的課外閱讀教學輔導,使學生從心理上認同,從情感上愿意接受,這樣結合才會使學生更認真地學習,只有加強課外閱讀基礎訓練,實時注重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學好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讀寫能力,有效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二、閱讀教學要重視課內外結合
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重視課外閱讀教學資源的挖掘,對文學作品中美的思想內容和語言的欣賞閱讀,引導學生在感受美的閱讀實踐中進一步培養審美鑒賞能力。為了搞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勤奮閱讀的人文情境化氛圍,讓生活在這個環境氛圍中的學生明確勤奮閱讀就是自己天職,感受到如果自己不勤奮閱讀就會落后于他人,不勤奮閱讀就會失去跟大多數同學交流的機會,就會被別的同學恥笑。因為幾乎所有同學都在圍繞一本名著展開爭論,而只有一兩位因為沒閱讀只好靜靜地聽人家講,當談到一些關鍵問題,自己怎么也不敢插嘴,那時的尷尬和懊悔足以從內心深處敦促自己下決心參與閱讀。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為同學們創設有利于閱讀的教學情境,經常圍繞某一問題開展一些研討會、有獎競賽活動等,讓學生進行探索性閱讀,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而且閱讀教學活動一定要體現情境化、常態化。不能曇花一現、虎頭蛇尾,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閱讀一段時間后,關鍵要組織學生積極探討,由一開始的興趣閱讀逐漸過渡到探索性閱讀,有目的地自覺閱讀,這樣才有可能讓閱讀教學為小學生插上騰飛的翅膀,在知識的浩宇自由翱翔。語文教學中的課外閱讀鑒賞過程實際上需要通過教師豐富的文化涵養和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科學選擇課外讀物,認識作品以外相關知識組合的重要性,正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圖,才能與作家作品進行心靈深處的情感交流,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作品內容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學生對作品進行理性分析的過程就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是獲得由文學形象帶來的基本審美享受的主要途徑,有利于閱讀欣賞能力的提高。
三、閱讀教學要注重實效
當今互聯網時代,特別要引導學生有效閱讀,通過閱讀提高語文素養,把握語言文字的準確含義,靈活自如地應用。閱讀是小學語文整體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課題,閱讀活動盡管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任何人的主觀意愿都難以強加于他人,尤其教師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精確分析可以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知識可以傳授、可以記憶,但對語言和文學作品的深刻感悟與理解還是需要學生自己在實踐中慢慢體會,教師的指導很重要,但只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可以把一些科學的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以利于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閱讀伊始,首先要對所讀作品及其作者的時代背景與當時社會環境進行充分了解,現在是網絡時代,相關知識的尋找很方便快捷,非常有利于及時掌握一些背景知識。教師組織學生對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值得研究探討的內容,一起進行研討,總結探索得出一些最關鍵的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進行第二次深入閱讀,這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為正在成長中的小學生提供導航,什么書應該精讀,什么書應該泛讀,教材內的課文應該怎么讀,課外讀物應該怎么讀,如何有效進行課內外閱讀結合,從使用語言角度發掘文學美、感受語言美、探索意境美。為學生推薦好書,把了解民族語言特色的任務與運用語言的能力結合起來,進行有效探索。通過閱讀促進學生提高認識,熱愛文學語言的純潔和優美,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民族文化作出貢獻。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強化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進一步吸收語言精華,在精讀課文的過程中,逐步品味文學語言的魅力。
在強化課內外閱讀訓練的過程中切忌功近利,要堅持趣味性閱讀,在閱讀過程中給學生帶來精神愉悅,而不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這樣才能通過有效的閱讀使學生積累大量語言詞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閱讀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素質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