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璇
摘 要: 實務類課程是一門集科學性、應用性及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目的是培養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專業人員,然而平時教學中我們通常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造成部分學生死記硬背枯燥的理論知識,以致反感本課程。情境教學法引入實務教學,優化教學模式,對激發學生探索興趣、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拓寬學生視野大有裨益。
關鍵詞: 實務教學 情境教學法 教學模式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新課改”,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當前實務課程教學模式不符合其特點,使部分學生成為學習上的“弱勢群體”。本文闡述了實務課程中情境教學法的巧妙運用,在課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實效。
一、巧設課堂情境
1.運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情境,在感受中培養能力。
人的思維是從形象思維遷移到抽象思維的,即從動作把握到圖像把握,最后才是文字把握。到了高中階段,隨著人的思維能力的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一定提升。然而中職學生在這方面相對欠缺,因此要求教師降低難度,創造一個形象的環境,多媒體的使用可以發揮學生視覺與聽覺的綜合利用,在身臨其境中進行聯想思維。
以講授《國際貿易實務》第四章第二節“海運貨物保險的保障范圍”為例,教師播放了一段中遠集團貨輪航行于太平洋的畫面,沉悶的課堂因為這段視頻頓時活躍了起來,正當孩子們看得起勁時,突然海面上雷電交加(視頻經剪切處理),一個巨浪打來掀翻了船上裝載的所有貨物。隨著同學們一聲飽含驚訝的“哇!”教師順勢提出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該貨船的損失?除了該原因之外可能有其他哪些原由?學生經過剛才視頻的“洗禮”,個個都為該貨船感到惋惜,紛紛摩拳擦掌地想分析總結原因,很快總結出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兩大原因。教師在贊揚后鼓勵同學們繼續思考,思維跟著畫面中的貨輪駛往世界各地,想象可能發生的風險,很快同學們便想到中東地區的戰爭,由此分析出外來風險。多媒體的巧利用可以變知識傳授從“靜態”為“動態”,變“平面”為“立體”,使同學們“有血有肉”地感受國際貿易的復雜,在感受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2.引游戲入教室,在趣味中培養能力。
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知識的獲得都是從無意注意開始的,要從無意識關注轉變為有目的探究學習,需要興趣的支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活潑貪玩,對學習欠缺目的性,對實務的學習以直接的近景性學習動機為主,而游戲的趣味性特點恰好能促進學生近景性學習動機形成。
3.體會角色扮演,創設實務情境。
自主學習包括三個過程,即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特征之一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地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通過角色扮演,同學參與教學活動,有自己的觀察、分析和見解,激發學生思維,同時使課堂生動起來,給學生帶來快樂和成就感。在教學“爭議與索賠”時,筆者通過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二、優化實務教學的誤區
1.創設情境要貼近學生生活。
科學課程理念都是由生活走向科學,從學生的經驗、切身經歷出發。在國際貿易這門課程中,許多概念是學生生活中未曾接觸過的,因此學習時學生易產生陌生感和恐懼感。因此,將學習任務和一定真實情境掛鉤,將問題置身于真實情境中,能突出體現教學和現實世界的溝通,從而消除對課程的恐慌感,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
需要指出的是,情境貼近生活指貼近學生生活而非教師生活,引入學生熟知的事物。如講授匯票出票時收款人抬頭的寫法時,我以最熟悉的現金解釋“持票人或來人抬頭”,學生由此很快分析出“持票人或來人抬頭”與“限制性抬頭”各自的利弊。
2.創設情境避免“作秀”,應注重“實效性”。
學生正處于求新、求變、求趣的年齡階段,喜歡追求刺激和娛樂性,然而娛樂之后剩下了什么?這值得我們反思。創設情境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探究,而不是讓學生娛樂。因此,科學的情境創設不是取決于華麗的形式,而取決于是否能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3.創設情境應科學正確。
創設情境的本意在于激發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眼球,但如果盲目為增加趣味性,而忽視情境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則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如筆者某次公開課,為跟我校正舉行的校園招聘會相結合,提出某外貿公司欲招幾名保險業務員,想由此考一考學生的保險業務水平,展開該課時保險條款的授課。課后在聽取老教師指導意見時,有老教師指出一般外貿公司的貨物運輸保險業務交由專門保險公司,自己很少招聘保險業務員負責辦理本公司貨物運輸保險業務。這席話讓我醍醐灌頂,任何情境創設必須首先保證科學性和正確性,否則不但不能對授課起幫助作用,還會誤導學生,傳遞錯誤信息。
總之,情境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其特有的自身魅力為學生所喜愛,通過巧妙創設情境可以幫助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使課堂教學取得良好效果,培養學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