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丞
摘 要: 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分析方法是中學政治教學的目標和任務之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一些社會歷史現象,則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矛盾分析法 思想政治 教學改革
唯物辯證法是初中政治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邏輯辯證思維能力的必由之路。社會發展常識在整個初中政治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席位,是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入門課程。對此進行課堂實踐教學時,有意識地運用矛盾分析法對社會發展史進行客觀分析,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教學效果,還能促進學生有效處理問題能力的提高。
矛盾分析法是在充分認識客觀事物矛盾存在“運行”的基礎上對世界做出正確而有效的作用方法。在初中政治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多種矛盾分析法對課堂教學無疑是創新改革、錦上添花。
一、“全面看問題方法”的運用
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互相依存的綜合體,因此,在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良方時,必須在把握整體的前提下,考慮矛盾雙方,用辯證法全面透析矛盾體。在講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時,一方面要在學生面前明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潛移默化”必然帶來生產關系的“更新”。另一方面要明確:適應“當值”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的微妙“色變”必然會極大推動生產力發展。手推磨和蒸汽磨、奴隸制生產關系和封建制生產關系代表不同時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有其生產力的代表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的先進程度。在講授相關知識時,必須讓學生明白,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同時存在、互為矛盾的,在研究相應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時,必須將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研究,片面強調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會脫離“地氣”,使研究結論“懸浮”。歷史告訴我們,當權者要想治理好國家,使社會安定、人民幸福,就必須深入研究和客觀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過分強調或片面推崇任何一個,都會引起社會的動蕩,甚至出現社會大倒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結合的產物就是社會發展的“舍利子”,我們只有研究這個“球球”,才能把握問題的整體,從而辯證看待問題。
二、普遍原理,基本問題,基本分析
任何矛盾體既有其共性,又有其個性。共性,即與其他矛盾相同的本質特征;個性,即與其他矛盾相區別的“己有”特性。在講授相關知識時,要讓學生對問題的共性和個性進行研究呈順序性,首先要把握事物的共性,在共性原則的指導下,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從中剝離出其個性特點,再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具體事物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基理論。如學習奴隸社會的相關知識時,有些學生對奴隸社會的殘暴、野蠻嗤之以鼻,覺得這有悖人倫,從而得出原始社會比奴隸社會好的結論。這是學生對奴隸社會情感上的主觀臆斷,有避重就輕的嫌疑。奴隸社會,奴隸主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或利益,盡管設置了很多慘絕人寰的刑法,但不可否認的是,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因此,評價奴隸社會時不可“窺一斑而見全豹”,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在對立中把握統一
矛盾的統一性和對立性是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統一中可窺見對立,對立中包含統一。因此,遇到具體問題時,應堅持對立和統一相持把握。在學習“人類社會的發展”內容時,首先要把握統一,其次要求異。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五種形態,基本按序產生、發展和消亡,這是事物發展變遷的統一性。然而,事實上,社會發展過程往往比理論觀點要復雜,在一些地區或民族,由于歷史特殊原因,社會形態發展有時呈跳躍式前進,這個地區或民族的發展在這一歷史時期是特殊的。如日耳曼人的鐵蹄踏破了古羅馬帝國封建社會的殿堂,在其廢墟上建立了強大的封建王朝,實現了從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的直接跳躍,完全不知道奴隸社會為“何味”,這就是“統中有異”。
四、洞悉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
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產物,內因即內部矛盾,外因即外部矛盾,其中內因是主因,外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作為必要條件,不可或缺,很多時候,外因“機器”往往是通過內因的變化而發動起來的。在初中政治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一個論題就是:為什么說資本主義社會在中國行不通?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時,必須從內因和外因著手分析。一方面,重點分析當時中國國情,生產力低下,上層經濟缺乏活力呈病態,封建實力雖“風燭殘年”,“仍老當益壯”,實力不可小覷,何況還有帝國主義裹挾扶助。民族資產階級又不能擔負革命重任,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因。另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將中國變為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為本國資本主義發展注入持久動力,只得不斷“秒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幼芽,這是外因。中國進入和平發展時期以后,為什么要采取“既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主,又要以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類似問題都可以采用“先內因后外因,再內外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
總之,在初中思想政治課中大膽實施矛盾分析法教學,是初中思想政治教改的一大創舉,這是“與時俱進,創新教學”的大膽實踐。通過長時間推行,課堂教學效果大幅增強,師生共鳴、教學相長的意境在升騰,學生邏輯辯證思維能力提高明顯,素質教育在矛盾分析法的強力拉動下熠熠生輝,讓人可點可贊。
參考文獻:
[1]姚姿如,楊兆山.“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意蘊[J].教育研究,2011(03).
[2]胡培培,楊紹安.淺談我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面臨的問題[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2).
[3]路長亮.關于提高鄉村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0(47).
[4]謝建華.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策略初探[J].教師,2010(27).
[5]張榮琴.淺談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成功(教育),2010(10).
[6]李曉霞.思想政治課興趣培養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