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慧
摘 要: 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具有特定內容與特點,建章立制要合法合理,執行制度要依法依規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本文根據工作實踐中積累的經驗,闡述建立科學、規范、合法、合理、運行通暢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對學校發展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 高校 學生管理制度 重要性
隨著中國社會轉型和現代化進程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個性張揚,思想開放獨立,自我意識及自尊心較強,缺乏正確的關于人生和社會的知識,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容易脫離現實,陷入空想,在認識生活的過程中,容易固執己見,陷入偏激,抗挫能力相對薄弱。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學生管理制度,讓大學生在有限的集體學習時間內受益終身,是高校學生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建設
學校管理制度的構建與完善是實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提高管理效能的前提,而建立健全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實現對學生的約束、規范、鼓勵和引導,從而保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學生管理制度體系的建立在學校發展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1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制度類別
2005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是各高校制定相關學生管理制度的主要依據。目前,學生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學生學習、生活、行為規范及各種專項管理制度,內容涵蓋學生學籍管理、學習管理、就業創業、課外活動、校園秩序、獎懲規定、資助辦法等方面。多數學校都會把相關文件、制度和規定等印制成學生手冊發放給學生學習,希望每個學生都按照規則自我管理,自覺遵循制度的規定。
1.2制度建設要合法合理
加強制度建設應進一步深化對制度功能的認識,不斷加大推進工作制度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力度。在制定學校管理制度時兼顧學校利益和學生個人利益,并且讓個人利益與學校整體利益統一起來。相對于憲法和法律及行政法規來說,教育部頒發的規定是下位法,是我國立法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高校對學生實施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據,教育法和高教法等屬于上位法。上位法對下位法具有指導約束作用,各高校在制訂相關制度的時候,應當從國家教育立法體系的宏觀背景出發,綜合考慮,與各類各級上位法保持一致,不能與之相抵觸。如近幾年來,在校大學生結婚生子案例不斷增多,這雖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規定,但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以集體為主,學校辦學資源有限,不可能為學生提供婚房、孕期保健、計劃生育服務等;對于未畢業就結婚生子的學生,現在很多高校已經能理性和人性化地處理,如讓其休學并在各校制定的彈性學習年限內完成學習計劃方可畢業。而在十年前,類似情況也許就是讓學生退學或開除學籍,這就是法律進步和制度完善的結果。當然,大學生結婚生子雖然不違法,學校也不提倡,學校在制定相關規定的時候,必須引導學生完成學業后再考慮婚姻家庭比較妥當。制度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做到與時俱進、常建常新,制度不能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也不能一成不變,不顧發展變化中的客觀實際。
1.3制度建設要有教育指導性
200多年前德國的教育宣言如是說:教育目的不是培養人們適應傳統的世界,不是著眼于實用性知識和技能,而要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使他們在目前無法預料的種種未來局勢中,自我做出有意義的選擇。教育以人為最高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價值的體現。這段話今天讀來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不但具有控制約束功能,還應具有引領、指導的功能。在我國,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是一致的。學生管理制度建設的目的就是培養人、教育人、發展人,管理和教育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必須具有一致性。制定學生管理制度,既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精神,又要體現大學生成長的特點與規律,管理重在“理”,有“理”才有“管”,才有“教”和“育”。大學生管理制度重在明理和引導,融入現代教育教學思想和現代管理思想,應當給大學生指明正確方向與道路、成才途徑與方法,具有鮮明的導向性;要明確大學生的行為規范與準則,讓大學生清楚自己擁有什么權利,應該承擔什么責任,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應當怎樣做等;要告訴他們如果做了某事、做出某種行為就會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要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因此,大學生管理制度要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特別涉及學生利益方面的制度規定一定要具有思想教育性,體現以法治校、以德治校,滲透人文精神,具有現代教育思想文化特征,蘊涵對學生個體的尊重。
2.不斷提升學生管理制度的執行力
美國經濟學家康芒斯將“制度”定義為“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制度就是執行的尺度,一套好的制度如果在管理中不嚴格執行,制度就會形同虛設,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學校管理不僅是建立健全制度的過程,更是執行落實制度的過程。
2.1加強制度宣傳
學校管理制度執行前要保障師生的知情權,讓制度深入人心,形成觀念,內化成行動。一是對已執行的制度,每年都應檢查落實執行情況,找出執行中出現的問題,為不斷完善制度提供依據;二是新制度出臺(含對原有制度的補充規定等)后通過正式途徑及時組織學習,指導落實;三是每年新生報到后必須組織新生學習相關制度,并采取不同方式對學習情況進行檢查。總之制度執行前要宣傳教育到位,嚴格規范地執行,使學生對學校管理有更多認同,才能提高制度的執行效率。
2.2提升制度的執行力
一個學校的辦學理念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作保障,才有可能建立長效發展工作機制,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在日常學生管理中努力抓好常規性建設,規范學生言行,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對制度和規定主動、自覺服從的執行意識,行動服從管理制度,而不是被動地、抵制地服從;當制度執行偏離實際,執行結果和執行目的有差距時,要找出問題和原因,及時進行總結分析,提升執行者的執行能力。特別重視對學生黨員、干部的教育培養,讓他們學會解決周圍發生的不良問題,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嚴格的自律精神和優良的實際行動感悟、幫助身邊同學,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
2.3讓執行制度成為習慣
制度的功能在于規范和約束行為,這是一個落實或者說執行制度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執行過程也是制度建設、完善的過程,制度在執行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好的制度在執行時,除了執行者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激勵、約束相結合外,一定要讓學生養成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遵循制度規定的習慣,否則作為行為主體的學生在行為環境變化時,其行為能力會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出現違規現象。明代著名學者方孝孺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教育者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把外在約束轉化為內心自覺,師生共同養成執行制度的習慣,最終養成行為習慣。
3.結語
當今世界各國都把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重點,因為一個國家只有加強高等教育才能使科學技術得到更快發展。習主席說過:“高校作為匯聚人才的高地和培養人才的基地,同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關系十分密切,承擔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社會服務的重大任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處于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肩負著重大責任。”
高校學生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學生自律和做人,高校應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依照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強的、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明確學生各項權利和義務,真正使學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管理,保障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保證學校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沈亞平,張冠鵬.依法治校與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05(5):58-60.
[2]王立仁.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完善簡單論[J].東北師大學報,2013(5):263-265.
[3]趙印獎.學校管理制度建設十點要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2):19.
[4]劉建平.基于教學管理工作執行力提升的幾點思考—以佛山電大為例[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