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超 駱丹
摘 要: 在體驗式教學課堂中,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與合作性得到提高,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師范生需要擁有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心理問題調節和預防等技能。本研究旨在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體驗式教學 師范生 心理健康教育
體驗式教學(Experiential learning)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和規律,以一定理論為指導,有目的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并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親自感知領悟知識,并在實踐中得到證實[1]。近年來,國內外對體驗式教學越來越重視,亦有相當多的科學研究證明體驗式教學的先進性、適用性及可推廣性。
在中國,“體驗思維”、“直覺思維”一直都是傳統文化內蘊的主要思維方式。無論是道家中的“無”還是儒家的“仁”,都是由老子和孔子等人體驗得到的,因而老子對“無”的體驗更多來自于他的自然觀察,孔子對“仁”的體驗更多來自于人類社會,但他們的生成與體驗密切相關。體驗式教學在國外的發展源遠流長,其研究史可追溯到杜威、皮亞杰、勒溫、詹姆斯、榮格、羅杰斯等人。其中,人本主義教育中的體驗式教學思想具有代表性,它注重學生的完整發展,重視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強調學校課程與現實問題的有機聯系,但因過于相信學生天生的潛能與價值,使教師的指導與引領作用被忽視[2]。體驗式教學的集大成者是美國的體驗學習專家大衛·庫伯(David A. Kolb),他按照大腦在接受信息時所依賴的感覺種類等級差別,將體驗分為六個水平:第一水平為“身臨其境”的親身體驗,第二水平為“沉浸”體驗,第三水平為真實的“動手”體驗,第四水平為替代性的“動手”體驗,第五水平為對真實影像、模型的體驗,第六水平為對抽象符號的體驗[3]。
對體驗式教學的探索從未停止,Martha.M. Ewing(1991)證明以學生為中心的體驗式教學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且體驗式教學的效果通過觀察、提問、訪談、作業評估測量。當高度參與在課程中時,學生學習得更多,并且堅持得更長久,享受整個教學過程。其研究在三年后發現高度參與的學生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在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高[4]。Anita. J. Green(1995)證明護理教師在使用體驗式教學法時學生理解得更清晰。體驗式教學方法被推薦為獲得技能和自我意識的最有效的方法[5]。Vikki. E. Knott(2013)證明經過體驗式教學訓練后,能更好地與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參與者不僅增長知識、發展思維,而且在以后職業生涯中有更強的勝任力[6]。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師范類學生的專業選修課,以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為目標,使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學會和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質,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課程以心理學及相關理論為依據,努力實現科學性與應用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長期以來,我國的師范教育以大學系科為基地的培養模式,一直被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問題困擾。并且傳統灌輸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存在教學對抗和分離的弊病,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有必要將體驗式教學法引入該課程的教學中。
一、體驗式教學在師范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體驗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師預先設置的系列活動中,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交流,在交流中成長。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做好課程設計和課前準備工作,包括體驗情景的選擇、課程各環節的時間設置、課堂形式的組織和生成性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實施體驗式教學,有三個必要環節:創設真實問題情境、討論分享和總結評價。
1.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體驗體驗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案例、游戲、故事、現實的問題、心理測驗、角色扮演、實物、音樂及生動的語言等手段。另外,簡單模擬一些戶外活動,例如在體驗式教學課程中添加場地項目(例:大挪移、孤島求生)和野外項目(例:定向運動),對促進心理健康有積極的意義。結合師范生的專業特點,進行團體游戲,豐富師范生的學習內容和自身體驗。
2.討論與分享。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后,在課堂上自由發言,談經歷、談表現、談心情、談原因、談感受、談體會、談領悟、談收獲等。在體驗式教學中,小組任務被認為是一種可以引發意義重大反應的有效策略。通過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學生產生心靈的共鳴,從而領會知識,升華技能。小組間的討論、整個課堂上的自由交流,能加強自身的體驗,加深領悟。
3.總結與評價。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在學生體驗、討論分享以后,每個學生對體驗活動都有不同的認識和體會,將這些認識和體會加以總結評價。課程結束后以寫心得體會的方式深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評價,結果發現:學生對體驗式教學給予充分肯定。學生在心得體會中提出:“我對課堂活動感觸頗深,我認為一節小課堂活動,卻是可見人生一輩子大活動,生命的意義不僅僅在這幾十分鐘中得以體現,并會影響我們整個人生的發展方向。”“這節課收獲很大,小組討論及交流特別有意義……我相信通過這次課,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會與別人相處得更融洽,互相包容、理解,交到更多真心的好朋友。”讓學生進行自評,既是對教學的一種評估,又是總結知識原理和方法技能的一種表現。也可以由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反饋,對相關的知識做進一步闡述,對涉及的技能做進一步講解與示范,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做進一步解析,對學生常見問題做進一步分析,對有爭論的問題談談自己的見解。教師可提取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總結的精華,幫助學生加深對體驗過程中成果的理解,多鼓勵學生,引導其積極樂觀地看待問題,并指導其正確地應用所學知識。還可布置實際學習生活中的一些任務,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升華情感。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練習應對技能,利用積極的情緒將所學內容轉化為自身能力,實現心理發展。課堂的結束尤為重要,它不僅體現了教師對課程的重視,而且讓學生再次感受到了課程中愉悅的氛圍。以“為自己鼓掌”等鼓勵性方式結束課堂,會讓學生更重視自身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成長。
除以上環節之外,針對師范生,讓學生進行課程設計和試講,結合學生的專業將體驗式教學法靈活運用起來,使學生既掌握知識,還擺脫簡單的模仿并促進創新,這對師范生以后的職業生涯意義重大。
二、對體驗式教學法的思考
1.體驗式教學課堂的引導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體驗式教學材料的選擇,情境的創設,把控各教學環節,促進師生間和生生間的互動與體驗,注重預設和生成的教學安排,切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些都需要授課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2.體驗式教學情境創設是關鍵。體驗式教學講究學習主體的領悟和體會,傳統教學講究記憶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有不同的結果,傳統教學的教不一定導致學,更不一定產生會。而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通過具體情景中的活動獲得體驗,同時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有效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是旨在通過提供學習情境信息操作等方式,為學生創設適合的情境,通過情境中的活動體驗促使學生理解與掌握。
3.教學準備是保障。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會受到班級人數和必要的課前準備工作的制約和影響。體驗式教學通常以行為訓練和心理游戲活動為主,普通教師對教學的有效進行會產生一定的限制,因此,盡可能地選擇在有可移動式桌椅的教室或團體輔導室上課。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強調重視每個學生參與和體悟,這對教師課堂掌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上課班級的人數不可太多,以30至40人為宜。
4.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在課程教學中,師生是共同的參與者,通過學習不僅使學生獲得成長,而且使教師受到啟發。此外,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收集也是對原有教學資源的再豐富過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體驗式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有計劃、有目的、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感受、理解、領悟情境,對情境產生豐富的情感反應,以此指導現實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可開發和利用的重要資源。隨著相關研究的逐漸豐富,體驗式教學法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關注。
體驗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師范生更好地掌握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心理問題調節和預防等技能,同時讓師范生熟悉這種教學方式,為日后走上講臺打好基礎。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完善、素材豐富及教學評估等方面的研究,體驗式教學的發展必將推動現代教育的革新。
參考文獻:
[1]銀星嚴.心理學課體驗式教學的應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04):46-48.
[2]陳亮.體驗式教學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3]石雷山,王燦明.大衛·庫伯的體驗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0):49-50.
[4]Martha M. Ewing.(1991).Classroom research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ree successful experiences-involvement in psychology .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15(3).
[5]Anita J. Green.(1995).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teaching -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an
enquiry whichused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 Nurse Education Today,15 (6),420-426.
[6]Vikki E. Knott.(2013).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ies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via application of the Excellence in Cultural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Leadership model.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65 (1) .
基金項目:石河子大學教改課題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KG-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