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開娟 馬鳳吉
摘 要: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創設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教學情境,激活學生以探索精神學習語文知識的強烈意識,以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共同進步,提高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有效實施素質教育。文化意識是語文教學發展過程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關鍵因素,語文教師要利用一切課堂內外機會鼓勵學生,共同營造具有民族奮斗精神和自強不息的良好學習環境,全體師生共同面對各種教學難題,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和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 中學語文 民族精神 文化意識
一、挖掘民族精神,煥發學習動力
語文教學要以民族文化精神為動力,以文化素養的提升為基礎,教師要結合社會生活,拓展教學資源,聯系教材實際,創設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教學情境,煥發學生的精神動力。語文是最能調動學生情感因素的課程,在課文中尋找民族精神的閃光點,挖掘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精華內容,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和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奮發進取的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教材中所選的優秀作品,其創作過程無不是在民族精神的支撐與觸動下完成的,一個冷漠的人,掌握的語言技巧再高,也無法引發創作靈感,一個氣魄狹隘低微的作家,只能搞一些無病呻吟、風花雪月般的無聊文字游戲,很難創作出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優秀作品。恰恰是這樣的作品才有可能抒寫民族文化之靈魂,才有可能凝結強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于豐富的情感之中,融合于形象鮮明、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或抒情意向與情境之中。這樣的作品是成功的,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俯拾皆是,教師應該把握契機,以高度責任感和民族文化情結,將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巧妙地融合于教學過程中,挖掘課文中蘊藏的文化精粹,結合當前社會現實,為學生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始終處于和諧愉快的環境中,有利于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把語文教材中能夠提高學生素養的一切文化精神內涵挖掘出來,貫穿于基礎知識教學的全過程;并且把民族文化精神與提高學生創造性運用語言的能力結合起來,營造語言教學新環境,創造新動力。教學實踐中,把知識的傳授與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精神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語言學習與創造性運用的發展與探索,夯實語言文化基礎,有利于其他各科的學習,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
二、滲透文化意識,營造良好氛圍
中學生不同于小學生,他們的學習興趣主要來源于對知識的渴求,更多來源于發自內心的自覺的精神動力,所以文字再優美,如果脫離了文化意識的支撐,語文教學就和其他自然學科一樣,沒有情感的牽動。有了文化意識的支撐,就能夠正確處理語文教學改革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就有利于學生發現和感受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切正能量的價值,能夠有效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動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意識,首先要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融入特定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和自主學習意愿,在實施良好的情感教育的基礎上,不要讓學生帶著情緒上課,更不要讓學生硬著頭皮靜靜地坐著聽老師滔滔不絕地講課,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語文課堂上,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特定教學情境。每一種教學方式的成功和有效實施都需要文化意識的支撐,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學生自主探索的信心和動力,有了文化意識做后盾,圍繞課文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拓展,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使教學實踐與文化意識結合,形成先進文化意識支持下的良好教學環境,逐步使語文教學有文化品位,使語文課堂越來越有生氣。中學階段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傳授豐富語言文化知識的重要時期,更是強化培養學生先進文化意識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在教育界內外強烈呼喚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教師的責任重大,必須以良好師德和辛勤園丁的奉獻精神,為學生營造學習語文知識的樂園,夯實有利于提升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基礎。
三、創設文化理念支持的教學情境
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文化理念的支持,讓語文課堂更加精彩,進一步激發學習語言的興趣,實現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語文教學改革。為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教師可利用電教媒體對重點內容進行形象化講解,強化學生的理解記憶效果,使語文教學拓寬語言藝術的審美層面,進一步向思想境界、文化意識的高度邁進,有效強化語文教學效果。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創作背景的了解,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如果沒有對當時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識的基本了解,則難以激發靈魂深處的愛與恨,是不會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的,這樣的結果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只能停在文字游戲表層,對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是不會起到多大作用的,更難以提高學生的精神文化素養。從語文教材所選的諸多作品看,課文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語言藝術魅力是同步存在的,學生喜歡語言文字的魅力與文章的思想價值有密切關系,是綜合在一起的文化理念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并非稱謂和頌歌,而強調的是一種重大責任,由此可以看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最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情感因素是文化理念形成的強大動力,語文教學有利于學生文化修養的形成和發展。因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言行、素質與課文的思想內容形成一種最直接的文化情境,將客觀地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教師要很好把握這種契機,以幫助學生減輕壓力,有效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有利于促進文化意識的形成,能夠改變傳統意義上受應試教育影響的苦學現狀,語文教師更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在文化理念的支持下,使語文課堂教學妙趣橫生,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結語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強化素質教育,首先要構建以民族文化精神為強大動力的精神文化樂園,這是無形的,是存在于課堂內外的看不見的意識,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驅動力,是把知識變成力量的最好實踐。教學中,把語文教學與文化意識的培養結合起來,以教材為中心,充分挖掘具有民族文化魅力的語言基礎知識,結合廣闊的社會生活實踐,進一步拓寬語文教學資源,讓學生自覺吸收民族文化語言中的精華,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曾德方.語文教學如何搞好創新教育.神州,2012.
[2]張虹.構建高效的開放式語文課堂探析.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