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華香
摘 要: 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體現了語文,所以語文教學要時時引領學生回歸生活,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處處樹立生活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也就是要實施情境教學。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材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展。
關鍵詞: 中學語學 情境教學 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情境教學可以起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學中經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觀察體驗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多彩的環境中培養觀察力和創造力;中國著名教育家孔子主張的“相機教學”,孟母的“三遷教子”、“斷織教子”等都是情境教學的范例。但在現今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營造情境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講述故事營造情境氛圍
故事來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通過講故事,學生類比推理。教師講的故事內容可以更好地引入課文中。如講授《孔雀東南飛》一課時,我先為學生講述《梁祝》的故事,那哀怨曲折的愛情悲劇、雙雙化蝶的浪漫結局,引發學生深入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順勢指出浪漫的結局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無聲控訴,之后指出孔雀東南飛的悲劇過程與浪漫結局同梁祝何其相似。這種一點就透的情境教學,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整堂課氣氛熱烈。
二、再現生活營造情境氛圍
生活是語文之道,一切文章都是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聯系生活創設情境,就是把教材中的經典作品所描繪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連接起來,從而打開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庫存,強化他們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通過營造情境走向歷史,走進作者的感情世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品味語言,鑒賞技藝,把握主旨。
比如在講授魯迅的《藥》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看病吃藥這一生活瑣事進行情境創設。治好病的關鍵在于吃了醫生開出的正確的處方藥,這是個人得了病的治療原則。同樣,一個民族“病”了,誰來開這個藥方?開什么樣的藥方?魯迅先生的《藥》將為我們解決這些問題。這樣學生就能順理成章地準確把握這篇小說的主旨和作者使用的寫作方法與技巧。
三、播放音樂營造情境氛圍
音樂是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創設情境,渲染氣氛。音樂與語文有相同之處,都能反映社會生活,表情達意。根據課文內容,播放恰當的樂曲是創設語文教學情境、渲染氣氛的一種很重要的手段,把音樂與文學巧妙地融合,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講《琵琶行》之前,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詩中描摹的音樂,先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文中描寫的激越高亢、歡快嫻雅、珠圓玉潤的聲音特點。又如教授《祭十二郎文》一文時,我配套播放了音樂《蘇武牧羊》,為課堂營造了悲傷的氣氛,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連失親人的哀痛之情,這些音樂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四、展示圖畫營造情境氛圍
這一方法尤其適用于古詩教學。“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揭示了詩與畫之間的相互聯系,所以教師在講授古典詩歌時,可以借助圖畫再現教學情境,化抽象為具象,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如在教學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時,教師可以出示或在黑板上畫出相關畫面,秋日“雨后晚晴”的迷人風景和月下“浣女歸家”、“漁船喧嘩”組成的一幅恬靜優美而又和諧的圖畫。學生看到這樣的圖畫怎能不神游其中、陶醉其中呢?從而更好地分析詩人寫此詩時的思想和情感。
五、分角色朗讀營造情境氛圍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分角色朗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進入文本角色,從而張開想象的翅膀,讓情感得到熏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分角色朗讀文本的詞句篇章,從而領會文章的主旨、風格,受到情感熏陶。這樣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倉庫,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朗讀中展現的語言美感帶給學生精神享受,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比如我在教學《雷雨》時,就讓學生毛遂自薦地扮演劇本中的角色——周樸園、魯侍萍、繁漪、魯貴、周萍、周沖、魯大海、四鳳。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表演,不管是參與表演的學生還是當觀眾的,都對劇情理解得更透徹,通過人物個性化的語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欣賞劇本語言的魅力,使整課堂生動有趣。
營造情境氛圍教學的方法是把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使學生學得有趣、主動;對學生有吸引力、感召力,引起心靈共鳴并感到學習中的每一分鐘都是一種享受,有滿足感;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
總之,教學情境的創設,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拉近學生與教師、課本的距離,使教學始終處于愉快且和諧的氛圍中。
參考文獻:
[1]袁茂華.“善教”與“樂學”[J].小學教學研究,1983(01).
[2]耒陽市蔡子池“樂園教育”課題組.李小菊.“撈月亮”樂教樂學設計[J].湖南教育,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