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玲
摘 要: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語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自然也承載了更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語文教學應該和傳統文化相互融合、互相體現,大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熱愛語文學習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她凝聚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護著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語文不僅是學習語言的手段,更是學習文化的工具,從一定程度上說,文化傳承的功能是目的,語言學習是手段。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曲、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傳統節日(農歷)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寒食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除夕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二、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融愈來愈深入,在各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本民族文化的個性開始模糊不清,許多寶貴的東西被遺忘。當科學技術成為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動力,實用主義的觀念越發膨脹,人們更是非常現實地看重科學而輕視人文,看重技術而輕視精神,于是,不知不覺中人們迷失了自己,甚至荒蕪了精神家園。因此,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一線教師。要在語文課上使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內化成學生的一種素質修養,從而促進學生的各項素質得到發展,讓他們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社會得以進步。
三、小學語文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策略
1.融傳統美德教育于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人格美。
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經過專家們精心篩選過的,文質兼美,可以說是各類文體的典范。每篇文章都有豐富的文化背景,作者的生平,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文章涉及的人物、事件,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思想觀點,等等,都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根據課文的特點,我認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重點應該是傳統文化教育,通過閱讀、分析、寫作等一系列語文訓練,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美”的認知能力,讓學生從生動的事例中感悟人性美德的崇高,進而逐步沉淀為美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例如:小學教材塑造了多種正面人物,有為新中國捐軀的方志敏,有堅強寧死不屈的葉挺……這些都是文章所塑造的美的形象,他們蘊含著高尚的道德情操,這些崇高的人物形象都是學生學習的楷模。教學時引導學生對文中的人物進行有目的的評議,探討人物的內心世界,從中吸取營養,感悟人生哲理。
2.識字、寫字中滲透傳統文化。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模仿的榜樣,教師把字寫好了,學生才有好的榜樣可以模仿。在小學階段,很多學生的字和他們的學科教師的字很相似。因此,教師在板書的時候,必須用規范工整的正楷字書寫,并注意行列的安排,力求做到美觀大方。小學寫字教學不僅要講筆順、間架章法,還要適當引入書法教學,可以在高年級增設書法課。用毛筆寫字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練習課都可以教學生重復一句歌詞:“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愛做的事是報答咱媽媽,走遍天涯心不改,永遠愛中華。”讓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書法藝術產生濃濃興趣與向往之情后,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由“欣賞”到“臨摹”,從“字”法到“章”法。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結構方面,很多字由于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口學寫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從而對祖國的文化更熱愛。
3.結合生活實際體味傳統文化內蘊。
文化不是虛無縹緲的,不是僅停留在經典中,而是存在于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在人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要更好地體味文化內蘊,就必須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百事孝為先”,傳統文化對“孝”極為推崇,一位六年級教師在通過古典事例講解“孝”的含義后,發給每位學生一張紙,告訴學生“請把父母的生日準確地寫下來”。一時間,許多同學愣住了。他們感到不安,竟然寫不出相處十幾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來的紙張近一半是空白的,寫出的也多為“可能是”、“好像是”。隨即,教師以“孝敬父母”為主題布置了作文,讓學生回憶父母為自己作出的奉獻,反思自己對父母的態度,不少人深感自責和悔悟。此后,許多學生在生活中發生轉變,主動與父母溝通,并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的敬愛。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可以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結合生活實際帶領學生體味傳統文化內蘊。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可以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人物相關?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跡嗎?你讀過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愛國情懷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報、講故事、演講等形式交流,還可以吟詩詞、看龍舟比賽、吃粽子,讓學生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學生有計劃地探究、實踐體驗,對于文化傳承意義深遠。
在文化傳承危機四伏、人文精神沒落的今天,小學語文教育只有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勇擔民族文化傳承的重擔,才能在文化傳承的宏偉事業中有所作為。只有加強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推進文化傳承,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目標,塑造有文化底蘊的新一代,使之成為有根、有源、有底氣的世界公民。
參考文獻:
[1]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
[2]王維穗.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初探.科學咨詢,2012.20.
[3]張玲.加強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與文化傳承.才智,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