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秀
摘 要: 言說能力是一個人知識水平、文化內涵、思維智慧、應變機智、語言素養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反映,會說是人終生最實用的能力,也是一個成功領導、優秀學者的基本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言說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言說能力的有效途徑是:營造課堂和諧氛圍,提高學生敢說的勇氣;創設課堂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要說的欲望;開展課堂討論交流,提供學生多說的機會;構建課堂演講平臺,增強學生會說的信心。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培養策略 言說能力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學生言說能力方面有明確具體的要求:“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個性和風度。在討論或辯論中積極主動發言,直率而清晰地陳述個人的看法,敏捷而恰當地做出應對和辯駁。”“在口語交際中樹立自信”,“能根據不同交際場合和交際目的恰當表達。借助語調和語氣、表情和手勢,增強口語交際效果”。課標中關于言說能力的要求,實質是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未來,因為不論在社會交往方面,還是在實際工作中,人的言說能力在有效處理各種問題、工作進取、事業發展或成功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言說能力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高中語文教學,談談學生言說能力培養途徑。
一、營造課堂和諧氛圍,提高學生敢說的勇氣
敢說是言說能力結構的心理因素,敢說是要說、多說、會說的前提,是一個人不懼權威、堅持真理、推陳出新、追求卓越的外在體現。然而幾千年“師道尊嚴”、“唯上是從”、“權威至上”等根深蒂固的封建殘余思想及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理念的影響,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是老師獨占講臺,學生獨留臺下;無可挑剔你講我記,兩不相干,這樣你儂我儂,何以使學生形成敢說的勇氣?因此,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教師必須營造課堂敢說的和諧氛圍。
要營造讓學生課堂敢說的和諧氛圍,首先要求教師樹立師生平等的課堂理念。師生平等主要指教師與學生在地位與人格方面處于平等地位,雖然教師在知識擁有和能力素質結構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并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管理者,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地位高于學生。教師擁有優勢的知識與能力素質是教師從事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從教師的職責而言,教師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學生服務,學生的滿意度高低是衡量教師是否盡職盡責的唯一標準,綜合起來說,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不過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兩個不同的角色,因此在人格方面,教師與學生要互相尊重,教師不能因學生在課堂中出現令自己不滿意的學習行為或結果就訓斥、體罰學生或展開人身攻擊。
要營造讓學生課堂敢說的和諧氛圍,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民主作風。課堂民主的明顯特征是言論行為自由,師生平等對話。課堂中學生言論行為自由是教師尊重學生的各種文化與精神權利的體現,因此教師不能限制學生課堂言說的內容與形式。學生可以不需要教師允許而隨時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觀點,或隨時向教師質疑。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可以表示喜歡,也可以表示不滿或其他行為。教師不能因此為難學生,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從而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師生平等對話,首先要求教師善于傾聽,傾聽是對話的前提,即使學生的言說錯誤,也要讓學生說完,不要立即“封殺”,不要強行要求學生放棄其觀點,要以理服人。另外,注意肯定其正確的部分或敢說的行為。這樣,學生敢說的勇氣才會逐步提高。
二、創設課堂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要說的欲望
要說意味著學生對事物進行了一定的思考,或存在困惑或疑問希望立即解開疑團,或有自己的思想,或有與眾不同的見解,或形成一定言說內容基礎。創設問題情境,指教師就教材知識內容設計一個個具體的問題,而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因遇到問題且需要解決引起的。從心理學角度講,問題可以引起認知沖突,或產生障礙或發生困難,而這種障礙或困難的內在反應是積極思考問題解決方案從而達到心理順應平衡狀態,由此可見,創設課堂問題情境是誘發學生要說欲望的良好途徑。
創設課堂問題情境,首先要求創設的問題情境具有新奇性。新奇事物對人的心理有著強烈的刺激作用,在這種強烈的刺激作用下,人的精神為之振奮,思維與言說系統神經極其活躍,從而產生要說的欲望。如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課題導入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梁山伯與祝英臺、董永與七仙女,這兩對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是千古佳話,估計大家都看過有關他們愛情故事的書籍或電視劇,那么我在這里要問大家,這兩對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內涵、性質有什么不同?梁山伯與祝英臺、董永與七仙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家喻戶曉,然而至于其愛情內涵和性質,可以說學生一般不會思考。顯然,教師提出的這個問題越出了學生常規思考的范疇,屬于新奇問題,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探討的興趣。
創設課堂問題情境,其次要求創設的問題情境具有挑逗性。所謂挑逗性,指當前問題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指對當前問題有一定的了解,并認為自己似乎可以獨立解決,而陌生指真正著手解決當前問題又覺得并不那么簡單,需要花費較大力氣或盡較大努力。如在學了《熱愛生命》一文后,可以要求學生課堂發表“我的生命格言”簡短言說,看誰說得最精彩。這個問題情境就具有很強的挑逗性,應該說,學生對這個話題非常熟悉,但真正要說得精彩不那么簡單,然而希望自己說得最精彩的動力又會促使學生想說或要說。
三、開展課堂討論交流,提供學生多說的機會
從課堂理念來說,多說就是還給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的本來面目。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組織、引導教學活動的開展并做適當調控,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或成功主要取決于學生實踐了哪些有效的活動。從能力發展來說,多說就是對學生進行言說強化實踐訓練,學生的言說能力只有通過大量言說實踐才能提高,離開實踐能力培養只是“紙上談兵”。開展課堂討論交流,就是提供學生多說的機會。課堂教學中的討論或交流,既可以調動學生積極踴躍發言的主動性,又可以訓練學生“直率而清晰地陳述個人的看法,敏捷而恰當地做出應對和辯駁”的機智,還可以養成良好的言說風度,并使學生的個性有效發展,同時提高言說中的說服力與感染力。另外,在課堂討論交流中,不同思想會互相影響,不同角度的思考會互相補充,對峙的觀點會產生火花碰撞,學生的言說思維能力與言說機智水平都會在課堂討論交流中得以發展。
要開展好課堂討論交流活動,除了具備和諧的課堂氛圍外,關鍵是教師設計的討論交流問題要有啟發性或發散性,能使學生展開思維想象的翅膀,使學生形成不同看法與觀點,這樣的問題討論交流起來才有“火藥味”,辯駁機智才有合適的“土壤”。如教學《沁園春·長沙》,在引導學生較好理解詩詞文句意思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如下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交流:
1.在這首寫秋景的詞中,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懷?在你讀過的毛澤東詩詞中,還有那些詩句表達了作者同樣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詞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體現出來的?
3.這首詞的語言極富表現力,具體表現在哪里?
4.你從哪幾個方面對這首詩進行藝術鑒賞評價?
顯然,在上面問題的討論交流中,學生必定會各抒己見,對某種觀點,有贊同性的補充,也有反對性的辯駁。這種討論交流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深刻理解詩詞意境,還可以使學生的思想與情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升華,言說能力將得到較多訓練。
四、構建課堂演講平臺,增強學生會說的信心
會說是言說的能力體現,是敢說、要說、多說的結果。然而學生形成會說的能力必須經歷一個言說實踐并逐步發展的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樹立言說的信心是促使學生積極實踐言說的關鍵因素,而嘗試言說成功的體驗則是增強言說信心的“催化劑”。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構建學生課堂言說平臺,提供讓學生嘗試成功的體驗,可以增強學生能說或會說的信心。
構建學生課堂言說的平臺主要是開展課堂演講活動。就課堂教學整體目標而言,課堂演講活動的目的既是增強學生言說信心,又是訓練學生言說能力,更促進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因此課堂演講內容要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結合。
考慮學生之間的個性或差異,學生的課堂演講活動分兩種要求:一是有備演講,主要針對言說能力相對較差或膽量相對較小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前給出演講課題并要求學生課前做一定準備,甚至寫好演講文稿。一般這類演講可安排在有關課題的開始學習階段。如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前,可以布置“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知錯即改亦俊杰”的演講課題,要求學生課前做好準備。
二是即興演講。隨著言說活動的開展,學生的言說能力會逐步發展,膽量逐步變大,開展課堂即興演講時機相對成熟,此時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擬定合適的演講主題或要求,適當給學生三至五分鐘的時間擬定演說提綱,讓學生發表即興演講。如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課題時可以設計開展“中國,我為你驕傲”、“楊利偉,我心中的偶像”、“月球,我將給你帶來歡樂”的即興演講活動。
為了調動學生課堂演講的積極性,就這兩類演講,教師可以設計含有正反觀點的演講和臨場辯駁的言說,從而賦予課堂演講或言說的活力。如學習《蘇武傳》一文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富貴不能淫”與“富貴思淫欲”的演講與辯論活動。
毋庸置疑,學生通過一次次專題演講和即興演講訓練,隨著若干次言說成功的體驗,言說信心逐步增強,形成能說或會說能力自然是“瓜熟蒂落”。尤其通過一定次數的含有正反觀點的演講和臨場辯駁的言說訓練,學生定能掌握能說善辯的機智、詼諧幽默的語言技巧,說不定類似于“鐵齒銅牙”的“紀曉嵐”、“舌戰群儒”的諸葛亮就是今天的課堂言說者。
會說是一個人知識水平、文化內涵、思維智慧、應變機智、語言素養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反映,會說是人終生最實用的能力,也是一個成功領導、優秀學者的基本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言說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至于如何是最有效或最成功的做法,有待全體語文教師在今后教學中共同探索。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