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勝利
摘 要: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形態,是學校的生命所在,是催生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的深厚土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中等職業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論述了新形勢下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特征、途徑和方法等問題,以期通過校園文化這種特殊的教育力量,促進中職學校和諧發展。
關鍵詞: 新形勢 中職學校 校園文化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這是新形勢下中央對教育工作做出的戰略部署。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專門人才任務的職業學校為完成這一使命責無旁貸地要發揮好育人功能?!耙涣鞯膶W校文化立校,二流的學校制度管校,三流的學校校長治?!?。要促進學校和諧、可持續發展,必須形成一套適合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選擇,是加強學校內涵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職業教育“中國夢”的根本要求。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
廣義: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指觀念的集合)。
狹義:指意識形態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二、“校園文化”的基本內涵
目前,國內外關于校園文化內涵眾說紛紜、各執一端,如“文化氛圍說”、“規范說”、“社區說”、“綜合說”、“校園精神說”等。
校園文化是什么?表層的是物質文化,是硬件建設,是校舍建設、布置;淺層的是行為文化,是人治管理;內層的是制度文化,是制度管理;深層的是精神文化,它反映在硬件部分包括校園環境教育設施和教學、生活管理制度,軟件方面包括校風、教風、學風、校園文體活動等;它是通過培養和教育形成的一種為師生共享的觀念和意識,并以這種觀念和意識凝聚、鼓勵師生,不僅能陶冶師生的情操,規范師生的行為,而且能凈化心靈、凝聚人心,激發師生進取,發揮師生的聰明才智,對提高學校品位和競爭力有重要作用;就教育意義而言,“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群體面對相同事情時態度、行為具有的一致性。
三、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特征
中職學校作為專業教育學校,其校園文化建設具有特殊性,這個特殊性即中職學校特色所在,是中職學校本質所在。
1.技術應用性。這是由中職培養為生產、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中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決定的,它是中職學校核心競爭力的主要特征。
2.職業定向性。中職教育是中等教育層次的職業性教育,學生一進校,就選定職業方向,打上職業烙印,要求學生以社會職業崗位(群)的需求為依據,確立職業理想、職業規劃、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和職業技能。
3.就業導向性。以就業為導向,是中職學校遵循市場規律確立的辦學理念。中職教學計劃的制定、課程的設置、專業的調整、教學模式的改革等都要圍繞社會職業崗位、崗位群對職業素質、職業能力需求和學生就業需要開展。
4.行業指向性。中等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的主要區別在于,它具有鮮明的行業指向性。中職校園文化是隨著社會文化的變化而與時俱進的,依托行業辦學是保證中職校園文化始終處于社會文化最前沿的必然要求。
四、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1.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陣地,也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2.中職學校校園文化是提高中職學校教育質量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提高職高生人文素養及綜合素質的需要,是全面提高中職學校教育質量的需要。
3.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中職學校優化育人環境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為師生創造了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和一個勤奮進而素質提高的學習環境,能夠更好地實現中等職業學校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書育人、環境育人的“四育目標”,是中等職業學校優化育人環境的需要。
五、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法
1.加強體現技術文化特征的校園文化。克服以往校園建設單一重視思想文化建設的現象,做到重視思想文化建設的同時,新增體現技術文化特質的建設內容,如校園增加體現技術發展的名人、代表性機器等雕塑和標語,做到校園視覺文化建設中“技術要件”與“文化教育要件”并舉,通過技術的物質性文化包融涵養學生的專業思想。
2.加強專業環境氛圍的營造。避免教室和實訓基地千篇一律、各類教育普遍適用的“語錄式”、“口號式”條幅現象,結合專業技術的淵源和走勢,增加專業氛圍的營造和技術文化的開發,將專業發展、技術流程、技術產品等圖文并茂地、藝術地展現出來;通過專業生態環境的改善,讓那些臟亂差實訓車間得到人性化改造,變得生動和親和起來,以此改變學生學習心情,讓學生產生對科學和技術的崇拜,培養學生專業美、技術美和勞動美、生產美的情愫,由衷地產生學好專業、鉆研技術的理性追求和理想境界。
3.加強校企合作,引進企業文化。將企業文化元素引進校園,從而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關鍵。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為達到雙贏目的而采用的一種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效對接的重要平臺。校企合作在校園文化建設上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踐鍛煉,讓教師與企業實現“零距離”接觸,他們回校后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將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引入課堂,使學生在學校課堂中就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二是多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見習,讓學生感受到企業的氛圍,熟悉企業的環境,了解企業對員工、對崗位的要求,尋求自己與企業員工的差距。三是定期邀請企業管理層人員來校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和規章制度教育,讓學生多了解企業的情況和要求;聘請企業一線高級技工來校指導學生實習訓練,讓學生在技能等方面掌握企業對員工基本素質、職業素養、操作技能等的要求,使他們在平時學習中按企業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就業后盡快適應企業環境。
4.加強營造企業文化氛圍。營造學校職業氛圍,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是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時要通盤考慮,努力營造企業文化氛圍。(1)把學校的實訓室包裝成企業的“車間”,按照企業生產要求張貼安全標語、生產操作流程;把學生包裝成企業的“工人”,統一穿上實訓服(廠服)、帶上工具包、憑胸卡進“車間”上崗,同時加強對“員工”的組織紀律性教育,嚴明時間觀念,不得遲到早退,嚴格按照安全操作規程和操作流程上崗生產。(2)在公共區域建設“企業文化長廊”,著重宣傳著名企業的先進理念、管理規范及行業質量標準,教室標語改名人名言為國內外、本地知名企業家和優秀工人的寄語,讓學生平時耳聞目染。(3)在胸卡、校園雕塑等對外校園標志上突出“職”的特點,努力營造勞動光榮的氛圍。(4)嘗試按照企業架構構建班集體,讓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體會到企業的存在,感受企業文化氣息。如可以以企業的名稱命名班級、以企業的組織模式設置干部、以企業的管理模式實行“總經理(班長)負責制”管理、按照企業的制度制定班級制度和公約、以項目招標的方式組織班級活動。
5.加強技術歷史文化的尋獲。可以結合專業建立產品陳列室和博物館等,將產品技術思想史、技術發展文脈等通過文書和實物等手段演繹出來。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服務,讓學生通過感受身邊的技術歷史、手中的專業文化,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
中等職業學校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同時除了體現思想教育等功能外,還要著重根據企業對員工職業教育素養、職業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組織好特色校園文化活動。如企業要求員工具有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那么中等職業學校開展校園活動時就應該予以體現,可以多組織一些需要團隊合作的校園文化活動。
6.加強實踐和生存教育。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應當是實干家,而不是坐而論道、夸夸其談的人。所以要注重能力培養,必須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把學生培養成會學習、會生活、會生存的人。生存教育是學生的必修課,生存技巧是學生必備的生存手段。一是強化技能基本功訓練,這是將來職業生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二是注重社交能力培養,學會如何與他人分工合作,如何推銷自己,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等。三是創業能力培養,創業可以使學生的職業生涯達到最高境界。四是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某些中職生由于年齡的原因,或自私自利、爭勝好強,或我行我素、容不得批評,受到一點挫折便難以承受,心灰意冷甚至自尋短見,出現極端行為。因此,要讓他們學會在逆境中保護自己、在順境中完善自我,學會應付挫折,增強心理承受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力,促成心智早日成熟。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合理調試抱負水平,將近、遠期目標結合起來,不斷樹立起學生的信心,使他們對學習、對人生、對前途中的挑戰充滿斗志。增強學生的受挫力,讓他們正確面對成敗、得失,更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孫世杰.做一個智慧的校長,2011.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2010.
[3]左其琨.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初探,2013.
[4]于文安.學校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