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征
摘 要: 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德育教育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至關重要,當今社會各界對教育體系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在小學這個德育培養的關鍵時期,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一種靈活、高效的教學手段,能夠更好地幫助小學生吸收德育知識,在其人生道路中起到關鍵作用。
關鍵詞: 德育教育 語文教學 教育理念 情感體驗
一、德育教育對小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性
1.有助于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德育教育在每一個學生的求學生涯中都占到相當大的比例,從小學的思想品德課到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課,每一個階段都受到教育主體高度重視。德育要從小抓起,讓小學生從最初思維形成之時就受到德育教育,對其未來心理狀態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小學階段是最容易接受外來教育的時期,最容易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
2.有利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人才的發展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真正做到雙向進步,教育的職責除了教會學生基本的理論及應用知識外,還要按照社會的發展培養相應素質的人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時期,教育主體制定符合這個制度發展的人才培養戰略,從小學時期就加大德育教育的培養力度,宣傳社會主義國家制度,有利于培養適應本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3.有利于培養小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在小學階段,孩子們由于受到年齡的限制,往往對很多是非曲直辨別不清,他們無法站在多種立場思考及解決問題。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日常和父母及祖父母的接觸更多一些,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長的影響自然更多一些。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用不同于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手段引導學生,在對錯判斷上培養其理性主觀的辨別思維,能夠更好地孩子的辨別是非能力。
二、在小學生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不足
1.語文教育者在教學中常常忽略以身作則。師者最關鍵的教育手段是以自身的榜樣作用影響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從事教育活動,從而使學生更加信服教育者,使傳授知識及經驗的過程更加順利。小學生是最具有模仿意識的,他們在日常行為及思維模式上,習慣于跟隨老師及家長,語文教育者對自身的行為規范,是給學生在生活及學習態度上的一種無形的引導,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產生作用,并對孩子未來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打下根基。
2.語文教育者在備課階段德育部分準備不夠充分。德是立人之本,在小學課程中,語文課程在所有科目中與德育教育關系最緊密,教育者可以通過語文教學向受教育者傳授德育思想。然而,語文教育者在平時根據課程要求備課時,往往只重視課內內容的準備,習慣性地將課本上的內容全部講授,為了謀求效率,在備課過程中很少將有關課本知識的德育經驗滲透在教案里。在當前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很難激發教師自發地關注課本之外的德育教育。
3.語文的課程教育與德育延伸的手法不夠完善。除了上述的語文教育者在備課時很少涉及德育知識外,課堂上將語文課程與德育教育的鏈接手法不夠完善,不能讓學生很好地吸收理解。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思維模式還不能完全穩定,所有接收的知識及經驗都靠教育者形象生動地講解,才能很好地吸收并記憶。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育者有很少一部分能夠做到這一點,將語文課程與德育教育完美結合需要自身有深厚的知識功底,并加上嚴格的職業培訓,在這些方面,很多小學并沒有真正落實到位。
三、在小學生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渠道
1.借用德育典故使學生們深入理解。小學語文教材在內容的選取過程中,往往都是以愛國、有愛、明理、誠信、尊師、重道為題材的,教育者根據這些內容,借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典故,使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了解自己應該怎樣遵守日常的行為規范及做出怎樣的價值判斷。在一般教育手法中,典故教育是最能深入學生內心的,將語文課程與典故事例較好地結合,給小學生單純的思維模式打下深刻的烙印,有助于他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發展。
2.教育者在傳授過程中要把握好學生心理。語文教育者在傳授知識及經驗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觀察孩子行為模式及心理狀態。小學生并沒有穩定的性格,他們情緒和心理上的波動都比較明顯,貪玩、好動、天真、可塑是這個時期的特點,教育者需要時時觀察,掌握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心理異常反應,能在教育過程中采用合適的方式方法幫助其解決心理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們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消除逆反心理作用,還能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
3.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要抓準時間點。任何教育過程,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升華時都要把握好時間點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同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德育的滲透也需要抓好時間點給予適當的升華,才能在孩子的心靈中形成一定深刻的影響,為他們樹立好人生信標。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只是告訴孩子們應該怎么做,而忽視了教育孩子們為什么這樣做出抉擇。形象生動的德育授課模式會讓孩子們了解到自己做出抉擇的原因動機,幫助學生在以后的人生抉擇中做出正確的判斷。
4.在滲透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小學生的認知多以感性為出發點,小學的語文課程多含有豐富的情感設計,目的是幫助學生以孩子的角度理解世界。教育者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如果結合感性素材,就會更加深刻地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從根源上理解德育的意義并貫徹于自身活動中。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會帶動課上氛圍,感染效果更好,比起單純的說教灌輸模式,這樣的教學方法更能深入孩子內心,讓他們更容易接受。
小學時期是每個學生培養良好德育觀念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心性善良,能夠主動接受外界傳播給他們的東西,教育者在這個時期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教學很好地結合,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及經驗的重要性,并且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意愿,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正確判斷是非,如何在自身塑造過程中使自己更加完善。德育是一個國家教育的根基,在小學時期滲透德育教育能夠為教學過程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道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朱榮.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D].上海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