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彬
摘 要: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根據受教育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啟發和誘導。本文結合初中美術教學實踐,對因材施教的背景及實踐方法進行探索。
關鍵詞: 因材施教 初中美術 特色美術
特色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具有獨特特點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特色教學的設計探索一直是教師研究的主題。筆者從因材施教的角度出發,分析“因材施教”與“特色美術”的開展背景,提出“因材施教”彰顯初中美術特色教學魅力的實施對策。
一、“因材施教”與“特色美術”的開展背景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根據受教育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啟發和誘導,使受教育者領悟,即孟子所說:“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初中美術教學一直受中考的直接影響,在應試教學的環境下,學校、學生、家長等都忽視美術學習,導致初中美術教學活動的創新、特色教學活動等很難開展。在這個實際的情況下,初中美術教學必須立足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實現初中特色美術教學。每一個初中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是活脫脫的生命體,他們有自己的特點愛好。特別是對于美術學科而言,藝術感受力、藝術悟性等都是直接影響初中生美術能力的關鍵。基于這方面的考慮,教師必須因材施教,開展有效的特色美術活動,也就是揚長避短,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上各種有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二、“因材施教”的基礎準備
1.觀察和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
美術教學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每位學生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諸如形、色、構圖等,認知能力和掌握情況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和分析每位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針對不同的認知層次“因材施教”。
學生在完成美術作品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他們的分析動向及作圖軌跡,從而找到他們獨特的認知特征和動機傾向。比如筆者在教學素描時,就設置如下基本練習觀察和分析學生的基本功:(1)畫出一件物品;(2)利用平面形象進行組合、設計;(3)用素描表現物體的空間、立體關系。
經過測驗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每位學生的缺點和優勢,就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設置“因材施教”奠定基礎。
2.分層次教學。
由于課堂時間限制,因材施教也很難做到一對一。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美術基礎,將他們劃分為幾個認知層次。分層教學法在遵循整體性原則和實踐性原則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實現因材施教,為學生在課堂參與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創造因子提供選擇。
(1)學生分層。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劃分成三個能力層次,然后根據每個層次學生的學情,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這樣才能“因材施教”地培養每個層次學生的創新能力。
(2)內容分層。同一教學問題,學生認知需要從難到易,美術教學中要將教學內容劃分幾個不同的層次,這樣才能契合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繁的認知過程,有利于學生對審美客體的感悟、表現。
三、“因材施教”彰顯初中美術特色教學魅力的實施
1.貼近生活,豐富美術教學形式。
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轉變學生的應試觀念,教師要開展貼近生活的美術教學活動,這樣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樂趣,逐步形成良好的藝術感受力。例如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班級板報、園地、圖書角的設計,可以要求學生定期轉變設計樣式,并組織各小組進行設計競賽,對全班評價出的優秀設計給予相應的獎勵。另外,這種活動要有延伸,將有優秀設計才能的學生推薦給學校,聯系校方,讓學校允許學生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完成美術設計工作。這種教學內的設計目的包括:一是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美術內容能夠應用到實際學習生活之中,全面提高他們的自覺性;二是從班級設計到學校設計,讓有設計才能的學生凸顯出來,形成因材施教的格局。
2.活用材料,開拓藝術表現手法。
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活動要活用多種材料,讓各類有藝術才能的學生都彰顯自己的長處。首先,要活用教材。初中美術教材是一種學習的載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合理的調整轉變。例如《畫校園》這節課中,很多學生認為校園內的設施大同小異,沒有創新點,因此繪畫興趣較低。為了轉變這種情況,筆者活用教材,讓學生進行《我愛我家》主題的繪畫活動。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個個認真地將自己的家畫在紙上,呈現給大家。同時,筆者讓學生在繪畫后,總結美術創作過程中點、線、面的運用。可以說,一方面提高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擁有繪畫構圖的能力。其次,要活用藝術材料。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可以靈活應用的藝術材料,例如進行多種材料的粘貼畫,學生采用樹枝、樹葉、布、貼紙等進行綜合設計,學生興趣濃厚,又不需要有高超的繪畫能力,只需要有獨特的創造能力即可,學生的才能得到全面激發。又如進行盤畫教學,起初以繪畫的方法在真實盤子上創作,接著引導學生用泥塑的方法造型,然后引導學生用紙浮雕的形式表達,呈現出不同的立體效果。總之,采用活用材料的模式能夠創新藝術表現手法,讓學生都參與其中,彰顯能力。
3.結合時代,拓展課堂美術空間。
為了緩解應試教育現狀對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沖擊,教師要結合時代發展的實際情況,拓展美術教學空間。為了實現這種目標,教師要利用視頻教學。很多學生都喜歡觀看《國寶檔案》、《鑒寶》等活動,主要是這種藝術教育形式活潑生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定期播放,讓初中美術欣賞課變成學生樂享藝術的空間。教師要嘗試探索課堂教學和電視節目的共性,促進學生對美術課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實效。這樣美術課能像電視節目那樣,通過各種藝術活動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最終滿足學生的審美情趣,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
4.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組織教學活動。
為了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活動,教師要組織分層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有所收獲。例如《梅竹精神》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講有關國畫的基礎知識、名家名作及他們的歷史背景,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梅竹的繪畫學習活動。分層目標包括:優等生進行中國畫之中“梅”竹“的繪畫指導;中等生進行了中國畫畫法的指導;后進生只需要了解中國國粹內容即可。分層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最好組織集體繪畫活動,這樣能夠讓學生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激發創新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綜上所述,初中美術特色教學模式的開展要重視“因材施教”理論,組織分層教學活動,結合時代拓展課堂美術空間,活用材料開拓藝術表現手法,貼近生活,豐富美術教學形式,通過多途徑因材施教模式彰顯美術特色教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承立波.中學美術教學如何注意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學生[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11).
[2]馬泰田.美術教學中“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教學模式探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