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景雪
摘 要:幼兒教育不僅是一種科學,更是一種愛的教育。任何沒有愛的教育都是一種空白的教育、枯燥的教育,沒有任何生氣。在幼兒教育中如何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以及如何培養孩子愛的思想、愛的意識應該成為幼兒教師密切關注的內容。
關鍵詞:幼兒教育;愛的教育;心田
一、進行愛的教育要遵循幼兒自身成長發育的特點,因材施教
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需要我們幼兒教育者從幼兒身體生長發育的規律出發,利用可以利用的條件與資源。根據生理學、幼兒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在幼兒園就讀的3~6歲的幼兒,正處在智商、情商成長發育的快速階段,所以,我們從小培養幼兒的愛心意識,讓他們既能接受愛,也能給予愛,鑄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同時,幼兒園班級里的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由于不同的身體素質,這些造就了孩子們不同的性格和秉性,這就要求我們幼兒教師在培養幼兒愛心意識時要將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地運用到幼兒教育過程中,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既要注意整體,也要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孩子健康成長。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要有統一的標準,要讓幼兒明白什么是愛,怎樣來表達對父母、對老師、對朋友以及其他人的愛,讓孩子們明白愛的意識、愛的思想。同時,又要關注個別的孩子,幫助他們成長,健康發展。
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需要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
老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所以在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中,我們幼兒教師要發揮榜樣的作用,為孩子做出“愛心”榜樣。教師不僅要用行動愛孩子、感染孩子,同時更應用行動榜樣影響孩子。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在通過模仿來認識、感知世界,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認識世界。教師正是孩子們的榜樣,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們模仿的對象。正像有人說:“幼兒是一面鏡子,是誰的鏡子呢?是我們每位老師的鏡子。”其實,我們平時的一言一行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孩子。所以,當你生氣想發火時,當你的言行沒有為人師表時,請想一想,一面面小鏡子正照射著你!于是,我在孩子們面前非常重視榜樣的作用。
三、在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過程中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有利支持
蘇霍姆林斯基說:“假如兒童在家里沒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靈認識世界和接受老師的話,他所了解的是他聽到和談到東西的邏輯意義,而情感上、心靈上的潛臺詞他是不會明白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情感對子女有直接的、強烈的感染作用,父母的情感也奠定了子女人生中情感生活的基礎,特別對年齡幼小的孩子影響更加明顯、深刻。因此,作為父母、長輩應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與條件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然而,在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方面,多數家長卻存在著一些誤區。大多數的家長過度重視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而忽視了培養孩子對人的良好的情感、態度的行為,不注重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言行隨便,甚至是不得體。因此,首先家長們要轉變家觀念,高度重視對同情心、愛心的培養。家長們要認識到,只重視知識教育和智力開發是不行的,還要對孩子進行良好的社會性素質教育,使他們從小善良,富有愛心,對人關心、體貼。其次引導家長要充分意識到榜樣的作用,不僅言傳,還要適時適地地進行“身教”。家長對周圍人的同情至愛,隨時隨地都會記在孩子的心里,天長日久,這種無聲的教育就會逐漸在孩子的心靈中產生深刻的影響,使孩子慢慢形成關愛他人的品質。只有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創新教育教學形式,利用各種生活資源隨機向幼兒滲透情感教育
學前期的兒童在認識上具有具體形象化的特點,他們的認識活動對行動具有直接依賴性,只能理解具體的事情,不會作復雜的分析綜合,只能做直接推理,不會進行邏輯推理。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種趣味形式,生動、形象地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的形式可以用來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比如,很多童話故事對幼兒善良情感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童話故事培養幼兒的情感。同時,我們也可以在游戲過程中培養幼兒的情感。通過課上和課間的游戲活動,可以讓幼兒的好奇心得到滿足,發展幼兒的感知、思維和創造等能力,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角色,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總之,對幼兒進行愛的教育需要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形成巨大的合力,同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創新教育教學形式,為幼兒提供愛的體驗和感受,培養孩子愛的思想、愛的意識,讓愛永駐孩子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