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艷
摘 要:在教育改革后,教育部門互相配合,在新課改內容的指導下,新課改的精神已經在各學校得到了普及和落實。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師資力量都有所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學習成績也都有相當大的進步,應新課改的要求,探討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問題,就成為實踐任務當中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創新意識;因材施教
由于受農村地區的教育觀念影響,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因教學環境的影響,學校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學條件有限。所以為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協調各階段教學的均衡發展,必須采取強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實現有效教學。這就要求小學的數學教師及時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結合學生具體的學習水平和現有的教學條件,總結出一套適合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使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一、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現階段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大多數仍然采取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只注重課堂上教師的講課效果和授課方式,往往就會忽略學生的學習和對知識的吸收程度,只有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學習主動性、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才能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要從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平常的課堂和課外作業中嚴格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天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逐漸產生影響的結果,所以只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經常動腦,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才能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有獨立思考的意識。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要知道,每每出現新的問題都會有多種不同的解題方法,有的簡便易懂,有的復雜繁瑣,所以說,新的問題就會有新的思路,但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有關問題,因受自身理解能力的影響,做題的方法就會比較單一,比如說類似的題目:某工程隊,上個月計劃修20公里路,實際比計劃多修了4公里,實際修的路是計劃的百分之幾?這個問題的標準解法是:實際修路多少公里?20+4=24(公里),實際修路是計劃的百分之幾?24÷20=1.2=120%。綜合算式:(20+4)÷20=24÷20=120%。而有些學生給出的解法卻是:實際比計劃多修了百分之幾?4÷20=0.2=20%實際修路是計劃的百分之幾?1+20%=120%,綜合算式:1+4÷20=1+0.2=1.2=120%。顯然一個題目就會有兩種做法,只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更好地學習數學,新的問題就會有新的解決方案,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傳統的教學觀念往往忽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和吸收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就是要創建高效課堂,創設舒適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擺脫舊的思想,學會從新的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在小學數學中應用最為廣泛,數學需要學生開放大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摒棄落后的舊觀念,用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賦予小學課堂新的活力,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傳統的教育模式主體是教師,而新課改的教育改革對象卻是學生,所以,講求人性化的今天,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也應該順應教育改革的要求,做到“以學生為本”,就是本著對學生負責,以學生為本,一切為學生著想,讓學生在舒適的課堂環境中學習。
四、因材施教,創建和諧師生關系
孔子對現今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波及全世界,作為至今影響最大的教育家,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一直都被教師廣為沿用,而今天所講的“因材施教”,實踐證明。小學生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理解能力也是各不相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從古至今,千古流傳足以可見它的實用性。所以“因材施教”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的科學方法,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將這種科學方法充分利用到小學數學的課堂當中,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營造輕松舒適的課堂氛圍,只有通過相互溝通和真誠交流,逐漸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構建師生和諧關系,共同探討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只有主動地去關心學生,掌握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加以引導,學生才可以自主獨立地思考問題,學會使用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毫無保留地提出學習當中存在的問題,老師才能借助機會,引導學生大膽動腦,獨立地思考問題。所以說師生之間的溝通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橋梁,是師生共同進步的先決條件。
總之,要想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就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先進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各自的學習水平,巧妙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創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師生共同努力,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